当前位置: 首页 > 教研活动 > 行走在语文课改的路上

行走在语文课改的路上

2015年12月12日 00:00:00 访问量:139

行走在语文课改的路上

泰安市实验学校 初中语文教研组

     2011-2012学年对每一位实验学校的老师和学生而言都是不平凡的一年,我们学校乘着2011版新课标颁布的东风,率先举起了“二期课改”的大旗。初中语文教研组的全体教师也在课改的路上思考着、实践着、收获着。现将本学年的重点工作汇报如下:

一、认真落实间周专题教研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听评课活动。

围绕本学期我校的课程改造行动,我组进行了“学业纸编写及二次备课”“学生活动设计”“小组合作的有效性”“语文学科整合”“课程改造中的语文学科如何转身”等专题教研活动,并在活动中听评课近30节。精彩的教学设计不同程度地体现出了学校二期课改理念。课后的研讨中老师们更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在交流中互相提升。

二、以课题研究促教学提升。

我组承担的2012泰安市初中语文教学研究课题之 “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教学策略研究”实验课题顺利结题,并总结各类文字材料七万字左右。课题实验以“通过活动化的语文课堂构建,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为主要内容,坚持“阅读与写作”相结合,在自读课文教学中及时渗透写作指导,努力提高教学效率。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创造性开展自读课文教学活动,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自我习得、主动发展、自能构建和自主展示的“舞台”,使学生的语文潜能得到开发,学习个性得以张扬,语文素养得到实实在在的提高。

我们教研组围绕国家课程校本化课题研究共进行了以下工作:

(1)整合课程资源,让语文课文丰满起来。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使“课程资源”成为一个时髦的高频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力,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教师只有充分理解国家课程以主题为单元的编辑意图,才能真正从学生语文素养出发,以整合的视野组织协调,引导学生走向语文学习的有效时空。基于这一点,我们在课题研究中围绕语文课程资源,进行了以下整合:横向整合:语文教材与相关文学资源的整合,如语文与非语文教材中的文学资源的整合、跨学科之间的整合;纵向整合:阅读训练与写作训练的整合;时空整合:语文与学生生活的整合。

叶圣陶先生所言:"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从课内到课外就是从教到不教的过程。学生经过这两类课文的讲读自读训练,就可以逐步达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之一:“自已能读书,不待老师讲”。在横向整合中,我们依托课内文章,有意识有目的地寻找相关跨年级或课外阅读资源,如初一年级讲到《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老师们引领学生拓展阅读了九年级的《故乡》;初二年级讲到《背影》时,拓展阅读《蜡烛》《秋天的怀念》等文章;初三年级讲到《夏感》时,拓展阅读《荷塘月色》《故都的秋》《江南冬景》等文章。初四年级的学生阅读鉴赏能力已经基本形成,我们和美术组亓老师一起进行古典诗词意境描绘练习。

阅读与写作是一个联动的整体,所以横向整合与纵向整合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如初二年级组选择了散文的写作作为研究的方向。开展了“描绘自然美景”写景抒情类作文专题训练。首先依托自读课文《夏感》的学习调动学生对写景抒情散文的喜爱。其次,老师们和学生们一起徜徉在写景抒情的名家名作中,“名篇深读”环节中他们一起从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读到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江南冬景》,随后柳老师调动学生的原有阅读经验,通过“知识积累”的活动,学生条理清晰的学习到什么是写景,写景散文常见的方法——对比写景法、拟人写景法、比喻写景法、动静结合法、简笔勾勒法、细笔描绘法、综合表现法。又通过“思维引领”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写好景”——抓住特点、写出层次、融入感情、锤炼语言等。“写景抒情散文名篇赏读”系列阅读课不仅使学生走近了经典的写景散文,更通过“名篇深读”活动使学生学会了赏评名家名篇。随后的“考题解读”环节由读转向写,列举中考名题,并做构思点拨,提供“例文参读”。有了前面的系列铺垫,在“专题精练”中学生自然就能下笔如有神了,佳作即刻涌现出来。我们根据国家课程标准,调整写作计划和要求,为学生学习设计“阅读单”,开展个性化阅读和台阶式写作训练。

语文来自于生活,与生活息息相关,老师们除了在写作和阅读教学中注意课程与生活的整合外,还通过手抄报、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将语文学习融入学生生活。

(2)语文教学与活动一体化,让语文课程活力四射。著名教育专家裴娣娜教授认为:“活动,是主体性生成和发展的机制,人的主体性在活动中生成,在活动中发展,在活动中表现”。《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此,我们探索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地开展学习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得到了充分展现。

沙清秀老师在《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这篇自读课文的教学中设计了让学生闭上眼睛画画的活动体验。学生体验到了短暂的黑暗带来的不便。接着老师趁热打铁因势利导,对学生说:“对大家来说,这不过是个游戏,我们感受的的也不过是三十秒的黑暗,但对于那些盲孩子来说,他们眼前也许是一个月、一年甚至一辈子的黑暗。”学生们也轻轻地在那里跟着说:一生、一辈子……看得出来,通过这一活动体验学生感受到了盲人的痛苦,并以“光明”为切入点,以“光明是什么”为主问题,引导学生从文章的语句中分析作者的深层含义,感受人性之美。《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一首自读诗歌,内容浅显易于理解,完全可以以读代讲,而只朗诵这一首诗,又太过单调,于是王乐芳老师征求大家的意见,设定了一节朗诵课的主题——青春的课堂。希望同学们围绕这一主题去寻找自己喜欢的诗歌,在主持人及积极参与的同学们的努力下,便有了一节令师生难忘的语文课。姜波老师则引导学生通过编写课本剧的形式学习了《羚羊木雕》《福楼拜家的星期天》《音乐巨人贝多芬》等课文。

上学期,刘奎玲老师执教一节课题研究课。我们组围绕刘老师的这节课进行了热烈地讨论,综合老师们发言的内容,大家认为刘老师为我们扩宽了课堂的思路,课上刘老师充分利用学生的自身资源(学生名言、学生作文)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将“初中语文国家课程校本化研究”课题研究中“课内与课外、阅读与写作双线合一”的理念很好地落实到了课堂中。依此可以初步提炼出语文国家课程校本化课堂模式“名言积累导入——课文讲析或回顾(主问题引领)——拓展阅读——总结提升——写作训练”。(注:“拓展阅读”“写作训练”环节可以在第二课时完成。)随后刘老师又在课题阶段性验收中执教汇报课一节。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结合目前语文教材与学生实际脱节、写作教学序列性不强的现状,我组共19位教师参与编写了师本化集锦《阅读与写作》共计十万余字,本书按文体分类:记叙文部分包括以貌动人、听语辨人、见行知人、融情于事、融情于景、融情于物、托物言志;议论文部分包括亮出自己的观点、丰富自己的论据、条理自己的论证;说明文部分包括突显说明对象特征、合理安排说明顺序、多种说明方法综合运用。每一部分包括典型阅读材料四篇,每篇文后附教师原创“阅读导引”及相关写作训练。本书从寒假成稿,几经修改,我们盼望着早日付梓,今后的写作教学又多了一个有效的抓手。

我们的学生就是一眼眼涌动着青春的智慧之泉,几年来,老师们将学生的优秀作品像珍宝一样收藏起来,这次我们也一并结集(书名待定),本次收录的173篇文章分别归类到“感动生活”“青春校园”“倾听自然”“生命感悟”“我思我在”五个部分中。本书展现了实验学校初中学生的文采和才华,对学生的写作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

之所以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向大家汇报“国家课程校本化”的研究工作,一方面是老师们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另一方面,在研究中我们践行的“课程整合”与“语文活动化”的两大理念恰恰与这个学期我校的课改理念相吻合。

三、在语文课堂上捕捉思维碰撞的火花

对话即碰撞,“思维碰撞”课堂追求的“生命活力”,是学生“思维成果”的内涵魅力,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对话”质量。如果将课文作为内容,那么听说读写就是走进文本的重要途径。如果将听什么、说什么、读什么、写什么作为内容,那么思维碰撞就是实现它的重要途径。为在语文课堂上捕捉到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我们组的老师进行了不断地尝试和探索。

(一)抓住把手——学业纸

教学是习得性行动。“学业纸”是为了体现“做中学”理念,指导学生开展学习行动的辅助工具,是适合学生学习的生本课程。编写“学业纸”的目的,是实现“轻负担,高质量;低消耗,高效益”的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目标。语文学科学业纸在不断在修改中逐渐完善,使其更重实用性。

从莱州双语学习归来,看到学生们的精彩展示,心中羡慕不已,也跃跃欲试。为此我先做了一份学业纸初稿,并书面向各位语文老师征求意见。大家的智慧是无穷的。再结合了老师们的意见后,我们在寒假前就将学业纸样稿敲定,并做了详细分工。寒假里,老师们就提前开工了。

虽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预设和讨论,在实践中学业纸的问题也层出不穷:篇幅、内容、练习选择等等。围绕学业纸的编写我们开展了两次专题教研活动,进一步明确学业纸编写要求,使其更加实用,向高水平高质量迈进。我们的学业纸由四部分组成:前置备学、我的问题、课上研讨、达标检测。各部分内容及要求如下:

“前置备学”——了解文学常识①把需要学生掌握的重点内容以填空形式出示。②让学生课下根据自己的兴趣更广泛地了解作家作品,写出对作家作品的了解与感受。这样设计既给学生强调了重点,又关注了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扩展知识面。读课文,标划词语,标注读音,背诵课文重点注释,并将这些内容整理在学业纸上。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出示两个左右的主问题,以此为线索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课文。

“我的问题”学生将备学过程中的疑难问题标注在课本的相关位置并整理到“我的问题”栏中,写好姓名与小组,撕下来后每天早读后收交。一方面锻炼了学生质疑的能力,另一方面也给教师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以便依据学情安排教学,使活动设计、思维训练符合学生认知水平。

姜波《再塑生命》

【前置备学】 学习方式:按照要求完成下列内容,然后组内交流,检查并巩固基础知识。

1、              海伦?凯勒(1880--1968),著名女作家。小时后连日的高烧夺去了她的视觉和听觉,在老师的爱和智慧的引导下,海伦自强不息,克服巨大困难考上了哈佛大学,并以优秀的成绩从大学毕业成为一名学识渊博、掌握五种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她的自传体著作《》被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上无与伦比的杰作”。

搜集并整理你感兴趣的有关海伦和莎莉文老师的事迹材料。

2、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将你认为重要的字及读音在课本中标注后整理在下面。重要字词注音:

3、这篇课文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原是互相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三篇文章《再塑生命》《亲近自然》《关于“爱”的含义》合在一起编成课文,并用空行使其自然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认识具体事物,认识、了解大自然、探索“爱”的含义。请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全文,读的时候请大家注意提炼语言信息,

文章告诉我们:_____ 塑造了_____的生命。

文章告诉我们:_____ 塑造了_____的生命。

文章告诉我们:_____ 塑造了_____的生命。

4、请将备学中你的疑难写在问题卡上。             

“课上研讨”一般分为“备学展示”“探究提升”“拓展延伸”三部分。“探究提升”部分本着“以生为本”、 利于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原则,围绕文章的主问题设计版块,板块设计有层次性,活动多样性,每一版块任务明晰。“拓展延伸”部分则注重课程资源整合。

姜波《我的母亲》

(一)备学展示

每个小组充分发挥组员的主观能动性,小组内依次发言,最后全班进行成果交流,看看哪个小组交流成果最丰富,回答最出色。其它组提出质疑、补充、评价。

(二)探究提升

1、七嘴八舌:说说你眼中的母亲形象。

2、走进文本:再读课文,体会“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这个句子的内涵。

3、辩论:对作者母亲教子的方式,你赞同吗?为什么?

(三)拓展延伸

1、沧桑改变了你的容颜,岁月染白了你的黑发。等我们长大了,一定好好报答你,母亲。然而,同学们,不是每个人都会有报答的机会。

胡适曾写下一首诗:十二月一日奔丧到家

依旧竹竿尖/依旧溪桥/只少了我的心头狂跳/何消说一世的深恩未报/何消说十年来的家庭梦想/都一一烟消云散/只今日到家时/更何处寻她一声:“好呀!来了!”

胡适《先母行述》节选:先母所生,只适一人,徒以爱子故,幼岁即令远出游学;十五年中,侍膝下仅四五月耳。生未能养,病未有侍,毕世勤劳未能丝毫分任,生死永诀亦未能见一面。平生惨痛,何以如此!

同学们,我们的双亲也需要我们的爱,我们的关心。我们可以从哪些小事做起,关心父母呢?

2、推荐:胡适《尝适集》老舍《我的母亲》歌曲《人生第一次》

 

“达标检测”注重语文教学资源的整合在达标检测中的体现,兼顾课内知识的补充与拓展。本着可行、简单、易操作的原则精选习题,鼓励教师原创习题。每篇课文设计一个达标检测,10分钟左右完成。如在《旅鼠之谜》的达标检测中,杨春静老师就整合了课外阅读资源——《奇特的年轮》,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说明文的基本特点。王乐芳老师执教《在沙漠中心》一课的达标检测就是“今天我们一同认识了圣埃克絮佩里,你能找到哪些关键词(如:勇气)来注解他的人生?请选择其中一个,给圣埃克絮佩里或你自己写两句或生动,或富含哲理的话”,学生拥有自己的阅读感受并形成阅读评价不也是一种很好的课堂检测吗?

姜波老师在课改心得中说:学业纸的使用对教师而言可以集合大家的智慧,有利于共同分担。编写学业纸要重实用性,这样在教材与学生实际脱节的现实情况下,非常方便今后的教学。学业纸与学生而言,就是备学的抓手、课堂研讨的领路者、落实学习内容的主阵地。所以,我们特别注重学业纸的二次备课。使用教师根据实际进行师本化再加工——学业纸上出现上课教师教学活动设计和课后反思。这才是在集体智慧下的个体闪光。

(二)实现碰撞——四化原则

没有碰撞的课堂,无法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斗志;没有碰撞的课堂,也不会出现智趣盎然的生命活力。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实现有效的思维碰撞呢?我们语文组摸索出四化原则即“设计版块化”“版块活动化”“活动任务化”“任务评价化”。

“设计版块化”——

语文教学依托一片片文质兼美的文章,而每篇文章中可圈可点值得品味的词句有很多,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老师们往往面面俱到、一问一答甚至自问自答。教师单方面讲解、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缺乏生机和活力的独语状态。这恰恰是我们新课堂的大敌之一。在思维碰撞课堂中,我们提出“整合问题”,我们组也提出过“主问题教学”,“问题(任务)”是学生活动、思维表达的方向,设计好“大问题”,放开课堂让学生尽情阐述自己的理解和思想,是课堂形成“思维碰撞”的关键,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开始了双向沟通、交流与互动。使语文教学真正变成了民主平等的教学;沟通合作的教学,互动交往的教学,创造生成的教学。初中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的核心是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而独立思维能力培养的重点就是发现问题的能力!所以我们重视学生在前置备学中提出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整合版块、设计活动。

如《狼》一课,学生提出的问题集中在三方面:《聊斋志异》多写仙妖鬼怪,为何普普通通的狼会被写入此书?屠户的机智体现在何处?动物界许多动物都很聪明,为何作者却说“止增笑耳”?基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我将本课整合为四个版块:疏通文意;读《狼》解奇异之惑;读《狼》品人之智;读《狼》探写作之意。

再如《在沙漠中心》一课,学生提出的问题集中在两个方面:如何理解冒险的意义?作者想要的生活究竟是什么?基于这些问题,王乐芳老师将课堂整合为三大版块:人在沙漠,聚焦沙漠中心;人在沙漠,读解心路历程;人在沙漠,感悟生活追求。

刘奎玲老师执教《我的叔叔于勒》时学生提出问题一:于勒是个怎样的人?流氓无赖,还是本性不坏、有良心的人?(8李梦雪)问题二:菲利普夫妇为什么不认于勒?他们这样做对不对?(5许震9 刘成)刘老师就直接选用学生提出的问题形成两大版块,并明确要求:全体起立,小组任选一题展开讨论。

“版块活动化”——

活动的设计基于问题的设计。问题是思维形成的起点。潘小明老师认为高质量的互动必须有高质量的问题。对我们而言,只有对教材深入挖掘,对学生深入了解(学情、问题卡)才能设计出这样高质量的问题。沙清秀老师说:有了这样精心设计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的交流、争辩、评价,思维与思维的碰撞才能擦出智慧的火花,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动脑、参与课堂,这样的课堂才有活力。徐丽老师在讲授《我的叔叔于勒》时,在学生提问的基础上设计问题——到底谁是最可怜的人?一时间学生各抒己见,碰撞、交流中学生自然地体会到资本主义社会体制下普通人的悲哀。徐老师在讲授《斑羚飞渡》时,同样设计了一个引发学生思维碰撞的问题——请你选择:你愿意做一只老斑羚还是一只年轻斑羚?为什么?这个问题同样也提供给学生思维碰撞的空间,引导学生进一步关注文章主题。问题设计激发了学生高度的投入与参与,在交流对话中实现思维的升华,远远超出了教材给予的宽度和深度。

在问题设计的基础上,我们为解决问题而设计适宜的活动。活动可以分为单元活动、课时活动。

单晓霞老师提出我们可以根据单元内容特点,设计本单元活动,以活学活用本单元知识要点,并在活动中提高学生语文修养。如戏剧单元,我们尝试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诗歌单元,我们就举行诗歌朗诵会;议论文单元,我们就举行辩论赛。

当然更多的活动是依托课堂整合后的版块进行的。如《狼》,第一版块,我设计活动“今天我备课”——备课要求:每个备课组发挥每个组员的主观能动性,先将自己预习中的字词问题依次在备课组中交流,疏通相关文段的文意。力求达到能解决其他组同学预习中的字词疑惑并强调本段的重点字词。第二版块“解奇异之惑”,我设计朗读活动——将你对狼的理解融入声音,以个体展示为主。第三版块“品人之智”,我设计活动——细心感受屠户的心理变化,并进行扩写,进而总结屠户胜利的原因。第四版块“探写作之意”,我和学生先整合有关作家作品的课外资料,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探究“狼”的深层含义与作者的写作意图。

刘奎玲老师在讲授《居里夫人》一文时设计课外拓展活动,听读材料,边听边记下触动你的句子。姜波老师讲授《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设计情景式朗读活动,情景朗读---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1、山回路转,看不到友人了,担忧之情油然而生……2、天山雪路上,诗人独自凝望,怅然不已……3、有人说,这个结尾,真如撞钟,清音有余,而回味无穷……宁延军老师在复习课中将阅读与写作整合,他这样设计活动——1、回想课文情节,组内交流讨论: 小女孩和凡卡的经历、遭遇有哪些异同点?比一比:两篇文章在写作技巧和塑造人物方面有何共同的妙处?2、将课文中的描写点与学生习作中的描写点整合展示。3、以小组为单位运用所学技巧与方法写一写现场的某一个人。要求:首先,组内确定要共同表现的人物。然后,2个组员写此人的优点,另2个组员刻画此人需要注意和改进的地方。沙清秀老师在讲授《喂——出来》时,与美术整合,以漫画的形式展示课文内容与环保理念。

值得指出的是这些活动无论大小,不再是老师们课堂上随意飘出的想法,而是在教材分析、学情掌握基础上的精心设计。版块教学通过形式多样的听说读写等活动呈现出来,不仅整合了传统教学中的一问一答,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与主动性,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异彩纷呈。

“活动任务化”——

在活动之前,教师明确活动任务、活动方式,并将其细化,落实到组内的每一个同学。也就是说教师有目有计划地组织学生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有效学习。每一个同学都是任务的承担者,这样就避免了课堂上“旁观者”或“学霸”的出现,同时还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单晓霞老师总结出这样切实可行的任务分配方案:课堂讨论时,1号主持,2、3、4号分别发言交流,展示时按4、3、2、1的顺序进行。这样既能保证每个学生都参与课堂活动,所展示内容又会因1、2号同学的补充而完整深入。检查时,则1、4号一组,2、3号一组。

再举几个例子吧。《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姜老师这样呈现活动任务:朗读正音——要求:朗读整首诗歌,每组的1、2、3号同学分别负责4、5、6号同学,做到每一位同学都能读准每一个音。展示方式:每组的4号准备。朗读节奏——要求:朗读诗歌,节奏很重要。这首诗为七言歌行体的诗歌,每句诗大多划分为三个节奏。每组的1、2、3号同学分别负责4、5、6号同学,做到每一位同学都能按照合适的节奏来读。(节奏之间略停顿、舒缓、抑扬顿挫)展示方式:小组共同展示,齐读此诗。

“任务评价化”——

“一千个读者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本的理解是多元化的,也正是多元化理解的文本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所以我们在版块活动进行中或完成后,都要注重师生间、生生间的反馈与评价。

柳莹颖老师在议论文复习专题中将小组两两组合,一个是展示组,一个是评价组。展示组要求:评价组要求:

听张艳老师课有感:为什么基本字词的处理学生都能争相发言及提问?一是问题设计具有开放性,二是教师语言极具诱导力,三是课堂评价的激励性。“你是怎样理解的?”“还有什么补充?”“谁能纠正一下?”“你们组的观点是?”……始终把学生放到发现者的位置,课堂怎能不活力四射、思维碰撞?

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们普遍比较注意师生间的评价,但生生间的评价往往是被我们忽视的,也是我们今后教学中要努力的方向之一。

三、行走中我们收获着

课堂改革促进了学生的发展:1、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大大增强,学生在课堂上善于提问、敢于质疑,学会了发现问题。记录在问题卡上的问题成为了教学课程资源。2、学生生命活力充分展现。3、语文素养大大提升。

课堂改革中老师们努力耕耘着、也幸福地收获着——

姜波获泰安市教学能手称号、第二届全国中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优秀课例二等奖

沙清秀执教《夏感》获得全国目标教学课例评选一等奖、泰安市创新课评比一等奖

徐丽获泰安市初中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泰安市创新课评比一等奖

刘奎玲获市直语文优质课一等奖、市2011年中小学教育科研优秀成果评选一等奖

单晓霞获泰安市直课程与教学工作先进个人、泰安市第三届优秀教师博客最佳互动奖

薛承广获得山东省创造教育优秀成果二等奖、在《岱宗学刊》发表论文一篇。

1751活动中我组王乐芳、王昕分别在滕州洪绪中学和寿光世纪中学执教公开课。

课堂改革唤醒了教师发展的梦想,激发教师自我发展的愿望。课堂改革唤醒了教师的智慧,在实践中碰撞、交流、升华!课堂改革激发了教师成长的斗志,不惧失败、坚持不懈、勇往直前,努力实现真正的“蜕变”!

 

编辑:网校客服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繁峙教育信息资源网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忻州教育资源网繁峙频道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繁峙县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