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研究 > 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年级阅读教学

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年级阅读教学

2015年07月20日 00:00:00 访问量:159

 陈先云

语文教学的大部分时间用于阅读教学。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处于重要的地位。鉴于2004年秋季相当一部分学校将使用四年级和三年级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下面就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年级阅读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重视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

(一)要加强识字、写字教学

到了中年级,语文教学仍然不要忘记识字、写字是一项重要的任务。中年级的识字、写字教学,应该与低年级有所不同。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加强识字的交流,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教师对容易读错的字、容易写错的字给予指导,同时要求学生提高写字的速度,重视引导学生将已经掌握的识字方法迁移到新的识字、写字的学习中,尊重不同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允许学生在一定的时间以内在识字数量、识字能力上有所差异。   

随着学生识字、写字量的增加,识字的巩固是识字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经常要做的一项工作。最主要的方法是让学生和所学的字多接触、多见面。除了引导学生阅读一些课外书,教师还应根据中年级学生的特点,在小练笔和习作中,在具体的运用中来巩固,也就是在读、写的过程中巩固和运用所学的字。另外,教师也可以采取一些归类复习的方法,在适当的时候让学生做一些归类整理。人教版实验教材在这方面的安排意在引导,教师可以从这些安排中受到启示。

要继续加强写字的指导。在指导写字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板书示范,指导不容易写好的笔画、结构以及容易写错的笔顺,要求学生把字写端正,写美观。为避免学生疲劳,每次写的字不要太多,适当分散练习。在写字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把握,不是字写得越多越好,而是要讲求写字的质量和速度。

另外,从三年级上册开始,钢笔字教材和毛笔字教材单独出版。在使用写字教材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学习正确的执笔姿势和运笔方法。由于学生初学钢笔字、毛笔字,运笔技能常常掌握不好,所以教师应及时纠正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二)要重视加强词句训练   

词、句训练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年级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理解,二是积累,三是运用。   

1.要继续重视和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巩固。   

2.要重视引导学生掌握理解词句的方法。   

人教版实验教材到了中年级,更加重视引导学生掌握理解词句的方法。如,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准确理解词语,运用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到了三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理解词句的方法,教材中提出了运用两种方法或者只是提出理解的内容,对运用何种方法不作要求,目的是综合运用学过的多种方法。   

3.重视积累语言。   

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摘抄等形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培养对好词佳句的敏感性,养成积累词句的习惯。   

中年级以后,人教版实验教材的课后练习对词句的学习和积累,采用了较灵活的、有一定弹性的安排,体现了让学生自己选择练习内容,自己选择练习方法的思想。教师要注意这一编排特点,落实词句训练的基本要求,扎实进行训练。词句的积累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教师引导得好,会使学生的语言积累更符合学生的不同情况,而且养成主动积累的习惯,这对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是十分有益的。   

积累语言的另外一条途径就是引导学生积累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新鲜语言材料。教师要重视指导他们选择好的读物,提供交流课外阅读成果的机会。如,学生到了一年级下学期,课内和课外相结合,已经掌握了近1000个常用字,初步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欲望。教师尽早引导学生阅读一些适合儿童的刊物,也是巩固识字成果的一条重要途径。   

学生到了三年级,已经掌握了2000多个常用字(包括课外识字),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教师要多引导学生读一些课外书,增加积累,进一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4.引导学生学习和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引导学生在习作中运用。   

学生学习课文,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还要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并学习运用。   

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提出了阅读教学要“带学生从文章里走个来回”的观点,即“首先把语言文字弄清楚,从而进入文章的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走出来,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组织运用的”。人教版实验教材的编写正是体现了这一思想,重视引导学生学习和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这也是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年级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   

(三)阅读教学,要始终坚持“以读为本”   

1.要加强朗读的指导。   

1)要重视示范朗读。到了中年级,朗读指导可以是教师的范读,也可以让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领读。   

2)朗读要体现层次性。每一次读书的要求、读书的目的都应该有所不同。如,第一课时的朗读,要能够读得正确、流利,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第二课时,要达到有感情地朗读。当然,这是通常所说或一般而言,不是说所有课文的朗读都要这样做。有的课文往往只需要一个课时,有的需要三个课时,还有的课文不太适合有感情朗读。这时教师可以不提感情朗读这一要求,而是着重引导学生学习默读。

3)要有明确的听、读要求,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无论是教师的范读,还是学生朗读,教师都应该提出明确的听、读要求。如,认真听听,看看发现了什么问题,并进行及时的评价。可以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可以是学生之间的评价。认真倾听才能进入情境,同时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4)要考虑学生阅读能力的差异性。   

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教师要考虑学生阅读能力的差异性。现在教师在引导全班学生读课文的时候,对于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在读完了课文后干什么,往往重视不够,使得学习较好的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之后,无事可做。   

有的教师在朗读指导方面,对怎样引导学生读出感情来,同样重视得不够,特别是引导学生对整篇课文的朗读。1992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阅读教学要处理好课文的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一般地说,可以按照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进行教学。”这个“整体”应该包括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朗读。我想,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该继承的还是应该继承,很多传统的语文教学经验,对今天的语文教学仍然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那么,有的教师要问,课堂上只有40分钟,哪有时间朗读呢?这就需要弄清楚哪些内容是教学的重点、难点;用什么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对于一些重点、难点的内容,不要掰开揉碎、反反复复地去讲,要留些时间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整篇课文。

现在,有的教师重视朗读了,学生读书的形式也多样了,但每次朗读的效果并不明显。这大概是语文教学存在的比较普遍的问题。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的好与差,最终还是要看教学效果的。   

此外,有的教师指导学生读书,要求学生用手指指着字一个个读,即所谓的“指读”。我认为这是一种很不好的阅读习惯,不仅会影响学生把课文读通顺、连贯,还会影响阅读的速度。   

2.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想法。   

对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个人物,学生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的感受和反应。只要没有方向性的错误,教师就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不要用单一的评价尺度限制学生。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体现审美价值的个性化、多元化,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   

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想法、体会,活跃学生的思维,不是在课堂上漫无边际地求新、求异,放手不管。每一篇文章都体现着作者的价值观,也反映着教材编写者的价值观。语文学科教学过程的实质,就是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以及课堂上创设的语言环境,在教师的主持、组织和引导下,达到师生与作者和编者之间、师和生之间的语言的交流,以及思想和情感的沟通。同样,我们对那种超越教材、超越课堂的做法,也是不提倡的。   

3.要留给学生自己交流阅读感受的时间。   

在语文教学中,这个问题始终没有解决好,或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或流于形式。学生读书以后,有了体会、感受,教师却舍不得拿出时间让学生交流。 

4.重视加强默读的指导。 

从低年级开始,教师就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默读,要求学生不指读,不动嘴唇,不发声音。到了中年级,教师仍然要重视加强默读的指导,提高学生默读的速度。默读比朗读的速度快,也更利于思考。要培养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的习惯。学生读后要有自己的感受,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要提出疑问。默读课文,教师一般要对学生提出默读的要求,读完后,要让学生交流感受,质疑问难。   

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目的是听听学生有什么问题,教师对于学生在质疑问难的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要善于疏导,进行归纳,明确哪些问题学生之间能够自己解决,哪些问题需要师生共同解决。要突出重点、难点问题,“顺学而导”“以学定教”。   

现在有的研究课,教师能够注意将重点问题疏理好后,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联系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同学间讨论、交流等。再引导学生读读课文,进一步去体会,去理解,然后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讨论、交流,在此基础上全班共同解决问题。应该说,这种教学设计是富有新意的,也很符合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精神。但这种教学设计对教师的要求很高,需要具备一定的教学机智,对课堂教学的调控能力要强。这非一日之功,教师们可以渐渐地向这种教学境界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四)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培养阅读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低年级,教师侧重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能够发现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中、高年级,教师重在引导学生善于提问,能够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这首先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提出的问题一定要清楚、明白,少问“为什么”这样的问题。   

分析概括能力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核心。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概括能力,一直困扰着语文教学。过去阅读教学偏重于串讲、串问,偏重于分段、概括段落大意,教学用的时间较多,收效却不大。现在阅读教学又偏重于感悟、体验,至于感悟什么,体验什么,教师往往把握不住、目标不太明确。虽然语文课程标准没有提出给阅读的文章分段、概括段落大意,不等于说这方面的训练就不要了。有的课文,较适合分段,段落大意也容易归纳,我想,可以从中年级开始进行这方面训练。分段、概括段落大意是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的一种方法。在阅读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掌握这种方法。我们反对的是给每篇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五)重视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在发展学生的语言方面,人教版实验教材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如,三年级的《一个村庄的故事》(我想对小村庄的人们说……)、《南辕北辙》(我想对那个楚国人说……)、《太阳是大家的》(我想对别的国家的小朋友说几句话……)。教材的这种安排,为发展学生的语言提供了平台。教学时要很好地利用教材,引导学生实现自主性学习,调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创造性要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体现语文学习阶段性的特点。

此外,对于中年级阅读教学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我是不主张多用的。现在的阅读教学,很少看到教师运用课文中的插图或教学挂图辅助教学。过去教师常用的小黑板现在不多见了,有的甚至将课文中的内容一段段地做成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读屏幕,却不让学生读课本。教学也要讲“成本”,现在有的多媒体课件做得很不经济,或者可以说只是样子而已。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首先要清楚为什么要用,目的是什么,不要只注重形式。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好奇心强,极易被课堂上的一些新奇的、鲜艳的东西所吸引,新奇的、鲜艳的东西往往会分散学生课堂学习的注意力。   

二、培养学习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个人知识的获取主要靠的是阅读。语文教学一要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乐趣;二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一项研究表明,在学校的最初几年,儿童是否能培养起阅读的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第一学年的教学活动。如果教师能发现、奖励和发展学生在阅读中所表现出来的每一个优点,那么他们就会以乐观的态度去对待老师的教学活动,爱上这门课程。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寓教于乐,使学生能喜欢上语文课,能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现在有的教师很注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在游戏中学习语文,这种做法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活动、做游戏,要以学好语文为基础。我们提倡的是“快快乐乐学好语文”,要在“好”字上做文章,不要过分地在“乐”字上做文章。   

在小学阶段,我认为三维目标应该强调的是“知识和能力、方法和习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现在的语文教学往往强调的是学习的过程。语文课上成了“快乐大本营”,热热闹闹,但看来看去不像语文课。   

语文学习光“乐”不行,教学不能由着学生的性子。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不能只是表扬,该批评指正的应该及时批评指正。现在的学生往往自我感觉好,缺少挫折感。北京师范大学著名教育学专家孙喜亭教授说:“孩子很喜爱吃的食品,如冰激凌,不一定是最有益的食品。课程犹如食品,课程设计就是挑选最有利学生发育成长的食品。当然,好食品也应吃得得法,吃得适量,吃法与适量就是教学问题。”

学习习惯是一种养成教育,不是一下就能培养起来的,只是要求教师要做教学的有心人。如果一个教师在学生一入学的时候就从一点一滴进行要求,学生将会养成良好习惯的。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年级学生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最后关键时期。如果学生在高年级,即五年级以前还没有形成任何特别的阅读兴趣,还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那么以后就很难改变学生的这种状况(指的是对阅读没有兴趣,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这一时期的阅读习惯的培养尤其重要。   

三、搞好低、中年级阅读教学的衔接   

三年级上学期是进入中年级的第一个学期。对于《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中年级学习目标,教师要把握好一定的度,即不要过早地对学生提出中年级的学习目标。   

三年级提出的学习目标,有的是在低年级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如,低年级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而三年级的要求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低年级提出“结合上下文,了解词句的意思”,三年级在此基础上提出“初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句的意思。”   

有些目标是从三年级教材上册开始起步的。如,阅读方面提出“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开始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不同目标的起始、达到的程度以及要求上的差异。   

再如,课程标准规定,低年级开始学习默读,中年级初步学会默读,高年级养成默读的习惯并要有一定的速度。这些规定体现了小学语文教学关于默读的训练过程。低年级是起始学习阶段,中年级是初见成果阶段,高年级则比较讲究运用已经获得的默读能力。中年级的课文与低年级相比,篇幅显然长多了,内容也复杂多了,如果此时的默读还停留在出声的或无声的短时间思考的训练中,学生就无法面对和承受中年级的阅读学习任务。因此,默读不仅是一种阅读手段,更是一项发展学生内部语言,提高和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十分重要的语文训练。  

编辑:网校客服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繁峙教育信息资源网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忻州教育资源网繁峙频道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繁峙县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