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课改心得 > 德馨而道生

德馨而道生

2014年03月31日 17:25:42 来源:繁峙教育局杨改兰 访问量:489

1989年我参加工作,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我一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一路走来,虽然艰辛却也收获颇丰,从县教学能手,连年为县小考命题到省教学能手再到市学科带头人,市优秀班主任、市德育能手。辛苦和荣誉像一对孪生的兄弟接踵而来,我感受着教育带给我的平淡而幸福的生活,从没有奢求什么。然而2012年教育局、教研室领导却抽我回教育局工作,我彷徨过、犹豫过,我舍不得多年来一线的扎实工作并以此带给我的荣誉;我舍不得一线工作的充盈和学校工作的简单平静,当然内心也充盈着一种感动,自己多年来的安贫乐道还是被社会认可了,自己也终于可以休息一下了,带着一点小小的私心,也带着别人的羡慕我走进了教研室。一年多来,没有想到我却更忙了,县委、政府非常重视教育工作,提出了“打造晋北教育强县”的目标,张局长为完成目标,提出大力推进课改工作,“抓教学带动管理,抓管理促进教学”的方针,我们常常没有星期天、节假日。局里改善了我们的办公条件,办公室宽敞明亮、人手一台电脑,更让我意想不到的是,12月20日我们教研室全体人员还有部分中心校教研员,在教育局王书记和胡主任的带领下坐上飞机去参加由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组、九三学社、中国新课程研究院、重庆市纂江区教育委员会主办的“深刻领会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课程改革深化”报告与论坛。

参加这次大会的主要专家学者有: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原副校长,教育部考试中心原主任戴家干;上海市教委巡视员,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第九届国家督学,原上海市教委主任尹后庆;山西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卓玉;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基础教育质量评价与提升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首席专家刘坚等等。参会的人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局长、校长、教研员、一线教师共500多人。一天半的会议中我们听了戴家干主任的《从单一考试到多元评价——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尹后庆主任的《选好路径,重在实践——深化课改的探索与思考》、张卓玉厅长的《经济政治改革背景下的教育改革》,并聆听了一些课改先进地方的局长、校长的经验介绍。

在戴家干主任的《从单一考试到多元评价——考试评价制度改革》的讲座中让我知道了:一、在十八大提出“立德树人”目标下评价体系对学生终身成长的重要性,国家正在改革评价制度,取消一考定终身的局面,多一把评价的尺子多一个好学生;二、如何考,要考出学生的长处,考出学生的优点,通过考试评价这个牛鼻子来促进课改正确有序发展,为学生的终生成长奠基。

在尹后庆主任的《选好路径,重在实践——深化课改的探索与思考》的经验介绍中让我明白:一、课改不是一蹴而就,需要我们在选好自己的路径中坚定的执行下去,课改也需要经历唐僧取经的九九八十一难,方能取得真经;二、课改要以人为本,与时俱进,课改是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为培养社会主义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接班人,具有时代的特色;三、立德树人,文化课学习的过程是智力发展与品德成长相统一的过程,回到标准上来,突出育人价值、突出学习经历、突出核心能力 。

在张卓玉厅长的《经济政治改革背景下的教育改革》的报告中,张厅长指出:一、政治、经济所遵循的基本价值和基本规律与教育完全想通,以人为本,政治、经济、教育要要为人民服务;二、课改将是一场从班级建制到小组建制的学习革命,小组是合作、探究的学习团队,是学习的组织,学习的实体。三、从传授性课堂到探究性课堂的改变,将最大可能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条件和效果,将是学生能力培养的关键所在;四、从识记性学习到做事性学习,把知识转化为需要探究的问题,或需要做的事,是教育上革命性的改变。

我是一名县区的教研员,这次学习听取了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制定的大专家讲解,使我明白我们为什么这样做,虽然感觉专家讲解的内容和操作还和我们县的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距离,但使我明白了我们努力的方向是什么。十八大提出了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下面我结合我多年的语文教师、班主任和学校工作及对德育理解谈一下十八大“立德树人”中“立德”和十八大中将德育孕育于品德、语文、历史、体育、艺术五门课程,衔接互补共同育人的一些认识:

一、品德课——养成学习生活好习惯,学会交往、团结协作,学会正确处理成败、得失。在小学的教育中一个重要的教育内容应是养成教育,在我多年的教学经验中,学习好的学生,大部分是学习习惯好的学生,而且他们的学习成绩能随着升入初中、高中而持续,他们往往很自主,会独立思考和按时完成老师的任务,学习中很听教师的话、很自觉,这种学生到了高中才能更显现出他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威力,他们这种“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不正是新课程中提出的“自主探究”的学习吗?新课程提出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而“合作探究”的能力就必须在我们的品德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教育学生如何和人交往、如何合作,让学生们明白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只有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绩,杨振宁和李政道无私地合作、不计个人得失而获得了诺贝尔奖,而他们在获奖分开后,谁也没有取得更大的成就。

二、语文课——中华美德、智慧、方法的传承载体。语文课作为母语课,课程定义为工具性和人文性两个方面,在整个小学教育中起着不可超越的重要地位。工具性她是学好其它课程的前提,是中华文明、智慧传承的工具,人文性她弘扬了“真、善、美”的道德情操。例如《二只小羊》、《谁是最伟大的人》不仅弘扬的是感恩、任劳任怨这种美德,也昭示着美德之于人的作用,激励着学生应该做一个怎样的人,在无声的熏陶中引导学生求真、求善、求美,感受生命之美好,人性之伟大。

三、历史课——以史为鉴,可以知未来,增强历史荣誉感,促进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历史也是思想品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没有历史感、没有历史常识,怎么会爱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欲灭其国,必先使其弃其史。在学校的教育中注重校史的教育、学生家族史的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让孩子在学习中感觉自己的团队中的一员,增加学习的动力。在我们课改小组的建设中,要注重小组的团队精神建设,使她不仅是一个学习的集体,也是一个生活的集体,每一个都有明确的分工,这样才能增加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

四、体育课——寓道德之舍。毛主席说过,体者,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那是说体育本身也是德育。蔡元培说先有健全的身体然后才有健全的思想,所以学生的体质的增进是现在办教育的生死关键。梁启超说,少年强则国家才强。这说明学生的体质和学生品德的密切关系。没有健全的身体就没有健全的思想和事业,这句话是无论何人都承认的。现在我们的体育是令人忧心的,我们青少年的体质全面不如韩国,大部分不如日本,这不是体育课的事,是民族前途命运的事。

五、艺术课——图德育之完成者。蔡元培说什么叫美育,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也就是说德育要通过艺术教育来完成,他还说,美育是人的神经系统,美育寄于德育。北京大学教授叶朗说过:“德育着眼于调整和规范社会中人和人的关系,美育着眼于保持个体的人本身的精神的平衡、和谐和自由。”艺术是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心灵打开了,何愁智育之不达,能力之不生。

德馨而道生,育人不是这样?课改不是这样?人生的道路不是这样?让我们秉承“立德树人”这面大旗,追求我们的课改之路。

编辑:韩利军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繁峙教育信息资源网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忻州教育资源网繁峙频道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繁峙县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