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老照片
姐给我发过来一张老照片,说,找找哪个是奶奶。
这是一张黑白照片,上有“繁峙县第一女子两级小学校高级第六班学生毕业摄影 民国二十二年六月”的字样,十五个民国打扮的小女孩静立于先生身后,拂去岁月的尘埃,穿过近一个世纪的光阴,就这么突兀地呈现在了我的眼前。
细细端详,我在两张秀气的面庞上徘徊不定。一个圆圆的脸,和我们姐妹小时候有点相似;一个小脸杏眼,模糊有奶奶老了时候的影子。问姐,她倾向于后一个。只是,斯人已逝,到底真正哪一个才是奶奶,恐怕再无人能断。
一整天,这张老照片在我脑海里沉沉浮浮,像把钥匙,为我开启了奶奶的过往。
我从没想过,在奶奶逝去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我居然还能有幸触摸到奶奶青葱岁月的生活,一窥奶奶曾经的芳华。
在我的印象里,奶奶有着旧时大家闺秀的风范。
奶奶名讳月卿。小时候,总觉得奶奶的名字太过拗口难写,长大后才发觉,那简直就是古装剧中女主的名字——唯愿与卿共度绵长岁月,青丝白头。于是,忍不住幻想,奶奶或许就是那故事里的主角,当年也曾有过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只是,最后,都湮没于时间的长河。
奶奶的娘家是城里的李家,据说其母经商,当年也是赫赫有名的女强人。家族说不上是高门大户,但也人丁兴旺,衣食无忧。父母娇宠着长大的奶奶读过女子学校,能写一手秀气的簪花小楷。过去,家里的一些箱柜,里面都裱糊着奶奶的练笔宣纸。
或许,是连年的战乱,扰乱了奶奶平静的生活。乱世里,没有什么能比活着更重要,姥姥做主,奶奶被许配到了离城十里的村里。爷爷是个怎样的人,我没有见过真人,家里也没有一张照片,父亲也甚少提起,我无从评述。但可以想见,一个父母娇宠着长大、识文断字的小女孩,一下子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要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要打理衣食生计,奶奶自是经历了一番煎熬,但是,从我有记忆起,到奶奶去世,我从未听过她抱怨的只言片语。
奶奶命运多舛,曾生育了很多孩子,最后却只成活了大爷和我爸,中间隔着13年的长长光阴。这十三年间,几个孩子都在幼时突然夭折了。对一个母亲来说,那该是如何蚀骨的痛!我在儿时,曾多次听奶奶以故事的口吻,提起那几个早夭的孩子,说,他们那么伶俐,那么出挑,不是人世间能留住的。奶奶的口吻一如既往地平淡温柔。她的痛,都藏在了岁月的褶皱里,从不轻易示人。
在我的记忆里,奶奶是个安静的小老太太。常年穿偏襟大褂,梳髻,不善稼穑,负责在家里带孩子。大爷家的五个儿女,我家的五个姐弟,甚至我姐家的外甥女,都是奶奶拉扯大的。轻声慢语,从未听过她高声呵斥过谁。她安静地生活在村里,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像老院墙上的那贼麻麻花,从不奢求太多,即使一点点雨水也能顽强地存活,纵然风雨飘摇,也能独自摇曳,独自美丽。
姐说,奶奶就喜欢识文断字的读书人。或许是骨子里的情结,也或许是对自己遗憾的执念。生活在三四十年代的农村,子女的教育自不能强求。大爷没读过多少书,我爸则正赶上解放,一直坚持读完了高小、初中,最后考上工作后,也一直自学无线电修理,被单位同事认可,说大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张师傅都能轻松搞定。最后还自学考上了大学,但是由于爷爷突然病故,家里条件不好,就放弃了深造。我爸的坚持,我想离不开奶奶的影响。
到了孙辈,姐姐她们那个时代,读书需要推荐,对于农村里的“四属户”而言,想求得一张推荐书何其艰难。我那么优秀的姐姐,十四岁初中毕业,最后只能参加农村建设。十四岁,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不过是刚刚上初中,还得父母接送。我的姐姐,已经成了村里的基干民兵,要和成年人一样抬石头、打井、平田整地。姐姐不能继续读书,不仅仅是她的遗憾,也是我妈和奶奶无法释怀的痛苦。奶奶总是说,你姐没赶上好时候,把你姐耽误了。
送走了我妈妈后,奶奶一下子苍老的厉害。家里人不放心她独自生活,于是,她就开始在我姐家和大爷家轮转。我爸再婚后,她挂念我们姐弟,年近八旬的小老太,用一双后来放开的畸形小脚,一步一步,从村里到城里,从城里到火车站,步行来看我们。我们埋怨她,这么远,不该一个人来。她抹把泪,说,不来看一眼,我不放心呀。住了一宿,第二天父亲用自行车送她回了村里。那是奶奶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去车站我们的家。
我上大学期间,奶奶病倒了。请假回来看她,昏睡着,缩成小小的一团。听到我喊她,费力地睁眼看我,说,是二毛回来了呀。我怎么也想不到,那是我见奶奶的最后一面。
时光流转,岁月倏忽而逝,曾经追着奶奶要听故事的小女孩,如今已是尘满面、鬓如霜。突然就想到,如果奶奶能生活在这个时代,她一定比我活的优雅,活的精致。
缠着老父亲回忆奶奶的过往,才突然发现,照片上的年代和奶奶的年龄并不符合,奶奶该是女校的第一届毕业生才对。心里有些遗憾。跨越了一个世纪,奶奶的青春已尘封在了岁月里,我终是无从触摸,无法凭吊。
憾甚。
谨以此文以记之。
【作者:张萍花 繁峙二中政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