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研活动 > “走”的逻辑与规则

“走”的逻辑与规则

2015年11月27日 00:00:00 访问量:1096
“走”的逻辑与规则
□ 张 雷

  许多专家认为,今后将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加入到“走班制”教学尝试中。

  “走班制”把学生的兴趣放在一个更加突出的位置,即学生可以选择一个自己更有兴趣的学科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典型的“因材施教”。实施“走班制”,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从目前的被动接受角色转变为主动选择角色,激发出学习兴趣。同时,“走班制”还能扩大学生的交往范围。由于没有了固定班级,学生在每门学科的学习中会接触到不同的同学,有利于培养社交能力。“走班制”对教师也会起到促进作用,因为在一些学校,学生可以选择授课教师。

  但是,“走班制”在火热之余,我们要有一个冷静的思考,即学校如何实施“走班制”,怎样的“走班制”才有意义。

  首先是“走班制”课程的设置问题。假设课程是学生自己申报开设的,那么我们可以认定“儿童即课程”,但仍旧是课程与教材层面的问题,即“学什么”的问题;如果课程是教师定的,学生的选择是适应教师,“教师即课程”,还是“学什么”的问题。

  在“走班制”的“走”的背后,如果课程还是教师定,意义不大。学生没有自主性,学习的主体地位得不到真正发挥,就不能很好地找准自己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不少学校以“走班制”的名义,对知识进行分层,对学生进行分等,推出“实验班”“清华班”等特殊班级,其实是换汤不换药。

  据此判断,目前许多学校的学生走班、学生走校、教师走校,只是在课程资源上打破了边界,尽管赋予了学生想学什么的可选性,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校学习资源的不足,但对于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意义有限。而我们需要的方向是:学生有自己的逻辑与规则,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每个学生就是一门独特的课程。

  传统“走班制”的“走”是选择性,更强调了学生要适应教师,虽然增加了课程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教师角色和师生关系并无本质性改善。“走”不能完全理解为学习方式,“走”是一种选择,体现的是教育理念的自主性;“走”是一种流动,是学习资源的共建共享。

  在课程与教学的争辩中,我不赞同“大课程小教学”的说法,也不赞同“小教学大课程”的说法。我的观点是,学校要发展必须平衡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互相促进,才是新课改的初衷。

  准确地说,课堂才是真正的“走”,真正的“走班制”是先体验、先行动,这样的“走”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不是选择资源的“走”,只停留在知识纬度层面。“走班制”的学习组织方式充分赋予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克服了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度的缺陷,最大限度地让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获得最适宜自己的发展环境。

  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为追求更好的成绩,“走班制”也出现了“尖子班”“重点班”“普通班”。“尖子班”的硬软件配置要比“普通班”强,进不了“尖子班”的学生就成了“二等公民”。这种分班行为,显然失去了教育公平。

  “走班制”根本的学习方式是“教师方向+学生行动”,这样才能大大扩展课堂的空间和时间。没有对学生行动目标的设计,课程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真正的“走班制”应该是突破时间和空间的,让师生达到完美的统一。

  因此,在“走班制”大兴之时,这样的冷思考会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课改选择。

编辑:网校客服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繁峙教育信息资源网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忻州教育资源网繁峙频道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繁峙县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