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随笔 > 深研教材 智学语文

深研教材 智学语文

2018年07月01日 00:00:00 访问量:1687
     教师对课标、教材钻研的深度,决定了其课堂的高度和厚度,课自然也具有吸引力和艺术性。一节语文课其实就是一篇优美的文章,从结构、线索、语言、立意等因素可以让人感觉美妙且回味无穷。一次,我听了陕西省咸阳市育才中学教师王卫涛的示范课《琵琶行》,再一次印证了我的观点。作为一名有智慧、有思想的语文教师,当修炼了自己内在的功力,课堂上的智慧自然就得以显现。王卫涛老师的《琵琶行》一课不仅进行了精心设计,而且在课堂上表现出扎实的研读教材的功力,以及训练学生语文思维的精妙。

    小切口也能挖掘出大意蕴。王卫涛老师借助诗前小序“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从“迁谪”和“意”切入,步步推进,引导学生感悟诗歌内容。“诗中什么地方写出了贬谪的意味、体会?”学生理解诗歌的抓手一下子了然于心;接着又抛出“‘始觉’怎么理解?”“以前没有这种感觉吗?”“是什么让白居易有了这种感觉?”学生自然理解了诗人和琵琶女能产生共鸣的原因——除了优美的音乐外,还有他们相似的经历和遭遇。王卫涛老师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深度赏析与品味,使《琵琶行》的文字美、内容美、音乐美等丰美的意蕴都显现于课堂,而他对文本“独特的发现”正是因为读透了教材。作为语文教师,第一要务是耐心训练自己研读教材的功力,对每一篇课文都要细细咀嚼,深入钻研,达到在教学中能够深入浅出、进退自如、游刃有余的目标。

    在链接《琵琶行》的背景资料时,王卫涛老师没有让学生朗读、叙述背景资料,而是让学生看完背景资料后,提炼概括背景资料的内容,训练学生短时间内获取信息、提炼信息的能力。他对背景资料的呈现时机把握精妙,提出富有创新的问题:你认为《琵琶行》是小说还是诗歌?当学生谈论对小说情节理解的时候出现卡壳,他灵机一动,列举了一个简单而又典型的例子:“国王死了,王后也死了”是故事;而“国王死了,王后因伤心过度也死了”具有故事的情节,学生对小说的情节一下子理解了。看似很小的一个举动,却表现出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智慧。

    借助语文核心素养中“语言建构与运用”这片“丰厚的土壤”,王卫涛老师还重视训练学生的思辨性思维,训练方法精妙。他设计的问题“你认为这篇文章是小说还是诗歌?”具有两面性,没有给学生一个指向性的答案提示,确实做到了教师从知识的引导者转化为思维的启迪者。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曾说:“谁经历了痛苦的八大技能磨炼——教材解读、资料积累、教案设计、作文研究、论文写作、考试研究、案例分析、教学技能训练,谁就是一名非常优秀的语文教师。”当教师在语文领域选好一个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修炼自己的内功,发扬水滴石穿、锲而不舍的精神,坚韧不拔,充满自信,一定会走得更快,走得更远。

编辑:网校客服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繁峙教育信息资源网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忻州教育资源网繁峙频道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繁峙县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