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课改心得 > 捕捉朗读契机,促进个性朗读

捕捉朗读契机,促进个性朗读

2013年12月26日 19:30:04 来源:繁峙县教育局左庆玲的空间 访问量:558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前人已经证实了读书有很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鼓励学生学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重视读的训练,在教学中要多读少讲,以读代讲。读是在反复品味作者语言、咀嚼、消化、吸收、领会文章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落在具体操作中即念好“九字诀”:读进去,记得住,用得出。然而,现实中往往会出现仅凭“反复诵读”这一较直观的手段进行教学,全然不顾学生有无兴趣,更不用说是否进行了深层次的感悟,学生只一味硬着头皮应付着读。这样的教学其效果可想而知。那么,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地在读出感悟,获得知识呢?
        学生作为一个个鲜明的生命个体,接触、阅读文本总带着自己独特的看法、想法和感情,他们的理解能力、朗读水平、感悟能力、感悟角度等各不相同,当然朗读也千变万化。而叶圣陶先生也指出:“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使之见于书,入于目,出于口,明于心,真正达到口诵心惟,使知、能和谐发展。”要达到“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离不开教师对学生个性化朗读的指导。因为个性化朗读就是根据自身的心理特性对文本的接纳和清晰、响亮地把文章读出来。要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感情,读出个性,读出自我,让学生的个性化朗读在课堂中大放异彩,教师不妨捕捉朗读契机,灵活、巧妙引导。  
        一、学生感悟有异处
        我们的学生是一个个具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他们在朗读时,不管是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还是停顿的处理等,都是不尽相同的。教师由于心中所谓的“最佳标准”而进行统一要求、指导,学生朗读时只能在重音、停顿、语调等所谓的朗读技巧上下功夫,朗读时根据老师的启发或浮于表面,或千人一声,或装腔作势,这样充其量只能算是表演性的朗读。而真正意义上的朗读应该是学生情感体验的表现、心灵碰撞的薄发,是通过自己感悟所得、充满生命力的朗读。教师应让学生在充分感悟语言的基础上,再用朗读的形式外化自己的感悟,最大限度发挥朗读的作用。
        如教学《妈妈的爱》时,我发现学生读句子,出现了不同的处理方法。有的非常激动,有的非常轻柔,有的非常快乐,这不同的朗读其实正说明了学生的感悟不同,呈现出来的朗读也不相同。到底哪一种更好?我没有就事论事,而是引导学生谈自己的感受,然后把自己的感受送入句子,读出自己的理解。学生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下,有的说:“看到妈妈这样关心自己心里激动不已……”有的说:“妈妈说话轻柔……”
        由于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积累,学生把自己的人生体验移植到文本中来,使得个人对课文的感悟所得和独特体验深入化,使课文的语言真正成为学生“感于内而发于外”的现实语言。他们的身心在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尽情释放、洒脱驰骋,他们的独特感悟、个性朗读也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二、学生观点分歧处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学生对某个问题的看法绝不会是一个模子,一个套路。教师应珍视学生独特的见解,引导学生用朗读读出不同的体会,读出自己的个性理解。
        在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时,学生正在朗读“我紧紧抓住他的双手说:‘30年后,我再来看您!’……”突然有学生站起来说:“老师,这是不可能的。这位老人已经七十岁了,再过三十年,不就一百岁了?现在活满一百岁的人还不多,而且即使他能活满一百岁,作者也不可能在天游峰上见到老人了,因为这么大岁数的人,还可能去扫路吗?”那位学生洋洋得意地坐了下去,不少同学听了也随声附和,他们都为自己能抓到作者的差错而高兴,正迫不及待地等待我的表扬呢。我一愣后,马上引导学生继续思考:“不错,××同学能联系上下文,提出自己的观点。不过,老师也发现,我们班内还有不少同学不同意这样的意见,请他们也来谈谈自己的观点,好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议论纷纷,不少同学抓住老人的爱锻炼,性格开朗进行反驳,我呢,干脆放手让学生抓住文章的蛛丝马迹去自读自悟自得,然后交流。生甲:“老人天天锻炼,而且性格开朗,作者相信他一定能活到一百岁,所以我这样读……”(声音洪亮,非常自信)生乙:“不管老人能不能活到一百岁,我相信,有这样心态的人是最健康的人,作者这样说的时候,心情一定非常激动,所以我这样读……”(声音越来越响)。而以前还存有歧义的同学早已否决自己的意见,也投入到读好这段话中来,他们也都读出了自己的个性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教育特别需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和体验。教师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的感受,还学生思考问题的自由,给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再适时地作正确的引导,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得到落实,学生的朗读一定会异彩纷呈,他们的个性也得到张扬,这不正是我们的追求吗?
        三、文章内容疑难处
        当我们遇到文章疑难问题时,总是需要独立思考的时间,等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进行交流、讨论。在课堂中创设静静思考的氛围,给予学生尽情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更深入地理解阅读材料,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内化后通过朗读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小男孩吃惊地瞪大了眼睛:‘你是说这车是你哥哥白白送给你的?天哪!我希望……’”这是《给予是快乐的》一文中的句子。为了让学生读好这句话,我引导学生想象小男孩在听到保罗说车子是哥哥送的,会想些什么。一会的静默后,教室里出现了许多种答案,有的认为小男孩感到保罗哥哥很伟大(突出“白白”一词),有的认为小男孩觉得保罗很幸福,因为他有这样的哥哥(突出“哥哥”一词),有的认为小男孩会为这崭新的车而诧异,毕竟这车是辆新车(突出了“车”一词)……不同的理解带来了不同的朗读,学生学得饶有兴趣,也迸发出对文本的深层理解。对本文来说,学生正是在此处有了充分的理解,所以对小男孩的诺言没有过多诧异,所以对“给予是快乐的”的内涵没有费太大力气。
        是的,尊重学生,尤其在课文的疑难处不轻易由教师点出问题的答案,而是珍视学生独特的见解,这样,思维的火花才会闪现。在阅读课上,教师要努力以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鼓励的言词、友善的微笑、期待的目光、宽容的态度来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不断创造新的欲望和需要,让学生的个性朗读更加水到渠成。
        四、文章情感激荡处
        小学教材很多文章属于情感性文章,要理解这类课文,朗读教学是最好的方法。但是很多时候,朗读仅仅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过渡,学生齐读后便进入文本的分析、探讨,或者是教师对文章进行剖析后,便进行齐刷刷的朗读,学生被动地完成朗读过程,没有心灵的碰撞、情感的激荡,享受不到阅读带来的愉悦。因此,教师在朗读指导时,要摈弃技术化的痕迹,引导学生跟作者、文本进行对话,进行个性化朗读,才能使文章的情感成为学生自己的内心抒发。
        例如《二泉映月》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我深情引读过渡:“听着跌宕起伏的乐曲,了解着阿炳凄苦的一生,无畏的抗争,美好的愿望……我们对这首乐曲有了更深的了解。阿炳用动人心弦的琴声在告诉人们。”这极富真情的话语深深打动了学生的心,他们不约而同深情吟诵:“他爱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此时,我又引导学生,让他们说说四个爱可以调换顺序吗?学生通过讨论,对阿炳的情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而他们的朗读也更好地抒发了内心的情感,那四个爱如汩汩清泉流进了学生的心田,他们更加喜爱、敬佩阿炳这位民间艺人了。通过对学生个性化朗读的指导,本文的情感教育不着痕迹地得到了渗透,作为教师的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叶老曾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就是要引领学生进入描写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达到亲情、生情的目的,这样学生读来才会油然生情。而教师巧抓文章情感激荡处,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朗读,既意会生情,又表意传情,不是一举两得吗?
        总之,教师应该不拘形式,应该巧抓机会,尊重学生,培养学生情感性朗读、个性化朗读的能力,让学生在自由、尊重的朗读氛围中,用朗读释放情感,宣泄情感。当然,为了更好地促进个性化朗读,教师和学生都要多读书,增加文学修养,提高自己的语文感受能力。相信只要我们尊重学生的朗读权利,朗读感受,学生朗读的的空间更开阔,他们的个性更张扬,语文阅读教学将绽放色彩缤纷的花朵,而我们的朗读教学也将因个性化而更具魅力!
编辑:冯伟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繁峙教育信息资源网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忻州教育资源网繁峙频道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繁峙县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