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研究 > 在朗读中学语文

在朗读中学语文

2015年12月12日 00:00:00 访问量:140
 
在朗读中学语文

  了解基础知识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如梦令》,通过预习,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文学体裁吗?

  生1:词。

  师:对于词这种文学体裁,我们并不陌生,以前也学过一首词,你们还记得吗?

  生2:我们学过辛弃疾写的《清平乐·村居》。

  (教师课件出示《如梦令》和《清平乐·村居》)

  师:同样是词,大家读一读,看看这两首词有什么不同?

  生3:《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既有题目,也有词牌名,而《如梦令》这首词只有题目。

  生4:我觉得你说得不对,“清平乐”是词牌,“如梦令”应该也是词牌。

  师:一首词可以没有题目,但一定会有词牌。你们谁知道没有题目的词,应该怎么标注?

  生5:我看有的书目上会在词牌名后面加上这首词的第一句。

  生6:比如今天学的这首词,就可以写作《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师:你们读书很细心,收获也比别人多。再看看,这两首词还有什么不同?

  生7:《清平乐·村居》分为上下两片,而《如梦令》只有一片。

  生8:《如梦令》比《清平乐·村居》短。

  师:这些秘密全部藏在词牌名这个“令”字中。通常在词牌中,有“令”字就表示这是一首短小的词,这两首词都可以叫作“小令”。

  【评析:语文知识的学习贵在无痕、自然,教师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关于词的知识,学生了解不多,教师的教学既不能过深,也不宜忽视。通过对比词牌、题目及篇幅,学生能够比较直观地了解词的知识和小令的特点】

  把握词作大意

  (教师要求学生朗读词作,然后进行自学,解决基础问题)

  师:通过自学,谁能说说这首词大概讲了什么内容?

  生1:这首词写的是作者年轻的时候,一次外出游玩,一直到了傍晚才回家。可是因为喝醉了酒,不小心将小船划到了荷花丛中,惊起了荷塘里的一群白鹭。

  师:通过这位同学的介绍,我们大概可以知道,词中写了一件“事”。一般写事,有这样几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下面对子之间讨论一下,这首词写事的要素齐全吗?然后尝试将这首词改编成一段叙事小短文。

  (学生之间相互讨论)

  生2:作者经常记起自己年轻的时候,有一回去郊外的溪亭边游玩,十分开心,一直玩到太阳快落山才想起来要回家。可是由于喝了许多酒,昏昏沉沉,连回家的路都不记得了。就这样把小船划呀划呀,一不小心划进了一片茂密的荷花丛中。词人非常着急,拼命地划船寻找出路,却惊起了一群熟睡的鸥鹭。

  【评析:与“逐词逐句”分析讲解不同,这部分教学从词的整体入手,让学生大致感知词的主要内容,不仅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保护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还有助于学生理解个别难懂的字词。教师抓住记叙文六要素,让学生读懂词意,拉近了词与现代文本的距离,让学生产生阅读的亲切感。】

  品味细节内容

  师:事情的起因,用词中的话说就是——沉醉,大家把这两个字圈出来。既然“沉醉”是原因所在,那我们就看看有多少事因“沉醉”而起。仔细品读全词,用“因为‘沉醉’,所以……”的句式造句,并写写自己的理解。

  (学生自学后进行小组讨论,然后选出代表发言)

  生1:因为“沉醉”,所以“不知归路”。词人喝了许多酒,完全失去了方向感,连回家的路都记不起来了。

  生2:这是一条回家的路,词人应该非常熟悉,但竟然找不到了,可见她确实是“沉醉”了。

  师:生活中你们见过“沉醉不知归路”的人吗?

  生3:有一次,我们一家人在外面吃饭,饭桌上还有一个亲戚。后来,这个亲戚喝醉了,不知道怎么回家,只好打电话让家里人来接。

  师:同样是“沉醉不知归路”,词作与生活中的现象有什么不同呢?

  生4:词人所写的“沉醉”应该是有些夸张的说法,虽然“不知归路”,但还是能自己回去。

  生5:生活中的“沉醉不知归路”比较失态,作者的“沉醉不知归路”却是悠闲自在的感觉,显得很随性、很可爱。

  师:解读得很细致。还有谁能用“因为‘沉醉’,所以……”来造句?

  生6:因为“沉醉”,所以“晚回舟”。词人喝了不少酒,头也昏昏沉沉的,更不清楚什么时间了,一不小心就耽误了回去的时间。

  生7:除了喝酒,我认为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词人在郊外玩得很开心、很舒畅,不知不觉天就晚了。

  生8:因为玩得很开心,也就情不自禁地多喝了两杯,正表明词人完全陶醉于溪亭边的美丽风光之中。

  师:你们看,联系全篇就能加深对关键词句的理解。继续我们的发现之旅。

  生9:因为“沉醉”,所以“误入藕花深处”。词人喝了酒之后,已经分不清东南西北了,划着小船,一不小心就走进了藕花深处。

  生10:就像前面说的,已经“沉醉不知归路”了,大概也就只能凭感觉划船,这样难免找错方向。

  师:那么词人最后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生11:词人靠的是——“争渡、争渡”。

  生12:词人发现自己身处“藕花深处”,所以要用力划船,找到出路。

  生13:从两个“争渡”中可以看出,词人当时看到天色已晚,心情特别焦急。可能因为焦急,酒也醒了一半。

  师:大家分析得很好,应该怎么读好这两个“争渡”?

  生14:词人非常焦急,所以应该快速地读,表示词人正在奋力划船。

  生15:我觉得应该慢点读,因为词人划船非常吃力,所以应该读得慢一些。

  生16:词人内心非常焦急,也就手忙脚乱起来,所以我读得时快时慢。

  (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朗读其他句子)

  【评析:“因为‘沉醉’,所以……”是统领课堂教学的一个核心问题,整合了全词的内容,便于学生开展深入的学习活动,也便于教师组织学习。两个“争渡”是子问题,潜藏着丰富的教学内容。教师以朗读为抓手,以想象为突破,引导学生感受文字背后生动的生活场景,揣摩词人心底细腻的心理变化。】

  聚焦词人生平

  师:这首词的作者李清照留给你们什么印象?

  生1:我觉得她一定是个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人。

  生2:她还是一个率真、大胆的人,在那个年代敢一个人外出游玩,还喝得大醉而归。

  (教师补充资料:李清照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受文学熏陶。少年时代随父亲生活于汴京,生活环境优裕)

  师:词人当时正是豆蔻年华、青春岁月,对生活充满无限热情,你能读出这种感受吗?

  (学生朗读,读得充满热情)

  师:豆蔻年华是词人“沉醉不知归路”的年龄,是不是写这首词的年龄?

  生3:不是。词的开头就说“常记”,说明这首词是回忆过去的事情,词人用了倒叙的手法。

  (教师补充资料:李清照26岁时,丈夫赵明诚受排挤离开京城,她与丈夫退居家乡,两人情投意合,创作诗词、收集古董,享受乡间平静安宁的生活)

  师:此时的李清照想起年轻时的事情,会是怎样的感情?试着读一读。

  生4:虽然词人当时生活也很快乐,但这是不一样的感觉,这种感觉是对青春岁月的回忆。

  (学生朗读,读得比较舒缓)

  (教师补充资料:南宋建炎三年,李清照46岁,国破家亡,北宋灭亡后逃往南方,这一年秋天,李清照的丈夫去世)

  师:此时的李清照会不会又记起当年的事?这时应该怎样读这首词?

  生5:一定会。在词人人生最不幸的时候,她一定会想到年少时的幸福、快乐。

  (学生朗读,读得苍凉悲痛)

  师:一首词,我们读出了不同的理解,读出了不同的感受,也读懂了一位词人,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评析:朗读不是发声技术的训练,而是阅读感受的真切表达。教师抓住“常记”二字,选择不同年龄阶段的“回忆”,让学生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情感切入点与朗读训练点无缝对接。当然,通过一首词走近一个词人有很大的难度,教师的资料补充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生理解,但无法代替真实的人生体验。因此,课堂教学只是一部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以一节课为起点,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关注词,也更加关注李清照这个名字。】

编辑:网校客服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繁峙教育信息资源网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忻州教育资源网繁峙频道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繁峙县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