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研活动 > 课程建设的价值在于促进学习方式转变

课程建设的价值在于促进学习方式转变

2017年06月01日 00:00:00 访问量:299

         通常的认识,“课程”就是“科目”。课程建设是学习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过程,是关于“教什么”“学什么”的回答。但这只解释了“课程”一词中的“课”字。“课程”之“程”指的是什么?我认为,课程不只是“静态”的学习内容,还包括“动态”的学习进程的规划,包含学生的学习方式。这是关于“怎么教”“怎么学”的问题。

        因此,我将课程比作“道路”与“风景”。“风景”是学习内容的象征,而“道路”象征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如果我们将漂亮的西湖照片拿到教室播放给学生看,将一些资料选编成读本发给学生,讲给学生听,就是“课程”了吗?未必。只有学生亲自参与游历的过程,当“道路”与“风景”结合,才是我们期待的课程。

        我们必须打开从学习方式看课程的视角。学习方式是课程转化为学习活动的方法论的线索。在学校,由于纸笔测试的强势,大量课程呈现为知识性内容的课堂传递,学生缺少社会的体验、创新的锻炼以及学科实践活动。因此,将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紧密结合是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原则。学校课程建设的真正价值并不是学习内容的补充,而是学习方式的补充,重在弥补学校育人的短板,突出实践类课程,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体现价值。

        今天的学校教育给予学生的规定必修内容,不是太少,而是太多。国家给予学校的课程权力不能再站在学校的立场增加必修的学习内容,而是要从学生的立场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有可能超越限定性学习的束缚,呈现更有创造力的学习生态。

        当前的基础教育,文化课程比重偏大,“知识立意”测验占了主流,听讲与练习几乎占据学生学习方式的90%。所以,学校课程的“补充责任”不能再在“旧方式的新内容”上动脑筋,而应在“新方式的新内容”或“旧内容的新方式”上谋发展。

        戴尔“学习金字塔”理论曾比较分析了听讲、阅读、声音或图片、示范或演示、小组讨论、做中学、马上应用或教他人等多种学习方式的学习结果的驻留率。今天的学校课程建设必须探索综合性学习、实践性学习、应用性学习等领域,多以研究性学习的项目学习,让应用、生成、体验、探究成为学生学习的常态,以弥补现实中强势的知识传递型文化课程在学习方式上的局限。

        较之文化课程,强调应用取向的学习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教育价值观。在同一年龄段的青少年中,未来走“学术发展之路”的学生不足20%,而走“应用发展之路”的学生将超过80%。基础教育课程不能简单强调基础性,而忽略应用性的现实需求。缺乏学以致用的思维,学术性课程也未必能学好。所以,如果学校课程建设要从学习内容维度进行补充,就应该把应用类课程作为方向。应用类课程对条件设施有较高要求,不少学校或许难以实现,但可以从加强学科的应用性学习入手,增加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任务或解决真实情境问题的学习过程。比如“新闻写作”课程,以及文学社、电视台、学生出版物等课程的延伸,让学生参与策划、采访、编辑活动,甚至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编印记录同学的校园生活读物。

        真正的学习未必是在听的过程中发生的,而是在经历中“绽放火花”;教育之于学生的意义,不是那些片断的知识与技巧,而是能够为其所用的联系的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在经历中成长起来的社会认知与世界观。如何让经历成为学习,让应用和解决问题进入常态的课程,将是今后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使命。


        

编辑:网校客服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繁峙教育信息资源网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忻州教育资源网繁峙频道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繁峙县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