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研究 > 文学史视域下的多重对话

文学史视域下的多重对话

2015年08月30日 00:00:00 访问量:280
     对于经典的文学作品,教师不仅让学生解读字句、品析文章,更将课文放置于文学史的视域之下,让学生通过与经典的多重对话,洞见社会现实、丰富生命体验。

  

       语法检测,导入新课

  师:郭沫若曾写过一副对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这是他为古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先生的书斋“聊斋堂”而题。在蒲松龄的作品《促织》一文中,我们不仅要学习蒲松龄高人一等的写作技巧,还要明白他是如何入骨三分地刺贪刺虐。

  师:上节课同学们已经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疏通了字词,了解了文章大意。现在老师想考大家一个简单的问题,下列3个词中“笼”字的用法有何不同?

  (教师出示ppt:笼养、笼归、笼虚)

  生1:第一个“笼”字是“用笼子养着”的意思,第二个“笼”字是“用笼子装着”的意思,这两个字都是名词作动词。第三个“笼”字是名词,笼子,作主语。

  生2:第一个“笼”字是名词作状语,是养蟋蟀的工具。第二个“笼”字才是名词作动词,与后面的“归”字是两个连续发出的动作。

  师:很好。3个“笼”字用法是不同的。笼子里养没养着蟋蟀,在故事中可是关系到百姓生死的大问题。

  比较史料,体会小说特征

  师:与野史比较,小说《促织》是如何进行再加工的?作者有哪些发挥?

  “我朝宣宗,最娴此戏,曾密诏苏州知府况钟进千个。一时语云:‘促织瞿瞿叫,宣宗皇帝要。’此语至今犹存。”(沈德符《万历野获篇》)

  “宣宗酷好促织之戏,遣使取之江南,虫价贵至数十金。枫桥一粮长,以郡督遣觅,入得一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妻谓骏马所易,必有异,窃视之,虫跃出,为鸡啄食。妻惧,自缢死。夫归,伤其妻,亦自经焉。”(吕毖《明朝小史》)

  生1:课文与这两则材料相同的地方有:宫廷尚促织之戏;征于民间;居为奇货;促织死,人自杀。

  师:除了情节的变化外,课文还有加工的地方。请大家朗读“笼归”“笼虚”相关情节的两段文字,然后说说作者特别添加了什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生3:增加了神态描写和心理描写,使人物更加活灵活现,读者阅读时也更加揪心。

  生4:《促织》增加了“卜促织”“化促织”两个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情节,是一种浪漫主义手法,不仅增添了故事性,而且对现实更具有批判意义。

  师:与史料相比,本文情节曲折、人物生动,可谓“写虫写人高人一等”。重视情节及人物的塑造是中国古代小说最显著的特点。

  比对史传,探寻承继关系

  师:《促织》对史料的加工有许多,但是有没有保留一些“史传文学”的特征呢?

  生1:在取材上,《促织》可能源自史书,“宫中尚戏”就是一个事实。蒲松龄饱读诗书,应该会读到不少史书类作品。

  生2:除了内容,我认为形式上也有学习史传的地方。比如,最后一段开头是“异史氏曰”,这与司马迁《史记》中的“太史公曰”类似,这部分内容是作者的评论。

  师: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聊斋志异》对史书类作品的继承。当然,《聊斋志异》不是真正的史著,是小说,由于内容多是鬼狐志怪传说,所以蒲松龄自称“异史氏”。

  品味词语,明确现实意义

  师:在“异史氏曰”中,蒲松龄又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什么样的看法呢?

  生1:作者讽刺天子,指出“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天子只是“偶”用,或者只是作为“戏”,却致使百姓“忧闷欲死”。这让我想到古诗中的“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生2:作者还讽刺官吏。原文中说,“奉行者即为定例”,这就呈现了“上行下效”的社会风气。

  生4:作者还刺“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社会现状,表明封建官僚的升迁发迹建立在百姓的苦难之上。

  生5:我觉得作者好像还隐隐约约地讽刺了成名。成名这个人物最后是成名了,但他是靠什么成名的?是靠儿子几乎失去生命,用灵魂化促织供皇帝玩耍换来的;是靠皇帝心情好的赏赐换来的。这一切都具有偶然性,必然的现实是:成名读书多年,却“久不售”,遇到问题还得依赖妻子占卜、儿子化魂,一旦好运飞来,却又“裘马扬扬”,不可一世。这是不是作者在讽刺某些读书人的形象呢?

  ……

  辨析差异,明晰个性视角

  师:与蒲松龄同时代的诗坛宗师王渔洋,在《聊斋志异》手稿本上写下这样一条评语:“宣德治世,宣宗令主……顾以草虫纤物殃民至此耶?抑传闻失实耶?”你们怎么看这条评语?

  生1:这条评语透露出王渔洋不相信在国家治理得很好的宣德年间会发生这样的事。其实,古人早有借古讽今之惯例,蒲松龄借明朝写清朝也是完全可能的。

  生2:王渔洋反复强调宣德年间是“治世”,宣宗是“令主”,难道治世就没有这种事情发生吗?未必。即使是盛世,恐怕也有民不聊生的情况啊。

  师:不同的人对同一时代是有不同看法的。与王渔洋、蒲松龄几乎同一时代的还有伟大的文学家曹雪芹,别人眼中的“盛世”在曹雪芹眼中却是“末世”,说明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个性视角。

  师:蒲松龄有一副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副对联蕴涵着强烈的情感。那么,蒲松龄为什么花了20年时间创作这部《聊斋志异》?请大家课后查阅相关资料,相信你对《聊斋志异》,对蒲松龄,对那个时代,都会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教学反思

    在执教《促织》一课时,我试图引导学生从文学史的角度解读经典。在文学史视域下,经典解读应该包括三重对话:

     经典与文学发展的对话。一方面,《聊斋志异》中许多故事来自于野史记载,但蒲松龄又有自己的创造和发展——不再是简单的记录,而是添加曲折的情节、生动的描写;另一方面,《聊斋志异》也受史传文学的影响,比如模仿《史记》的“太史公曰”,恐怕就是把自己的小说当史来看待的。学生敏锐地捕捉到这些信息,课堂教学中“比对史传,探寻承继关系”“品味词语,明确现实意义”两个环节,也是围绕这个角度设计的。

    经典与所处时代的对话。《聊斋志异》中重点呈现了两大社会问题:官贪吏虐、科举制度。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一点,我设计了“品味词语,明确现实意义”的教学环节,希望学生通过对“异史氏曰”这一段的分析,体会蒲松龄对社会的批判。

    经典与不同作家的对话。历史的真相到底怎样?为什么不同人眼中的历史如此不同?小说背后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又是什么?“辨析差异,明晰个性视角”这个教学环节,就是希望学生能思考这些问题,并透过不同作品看到一个相对真实的时代。

     综上所述,在文学史的视域下,通过与经典的几重对话,学生可以了解文学演变,厘清历史脉络,洞见社会现实,丰富生命体验。这个价值,不是仅仅依靠文学鉴赏就可以获得的。

编辑:网校客服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繁峙教育信息资源网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忻州教育资源网繁峙频道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繁峙县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