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体会 > 新模式需要新能力--读《构建教育新模式》有感

新模式需要新能力--读《构建教育新模式》有感

2015年04月01日 10:23:00 访问量:398
    小时候,眼中的教师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又神秘又神圣,于是梦想着有一天自己也能登上那三尺讲台,撒播智慧。
    后来终于如愿踏入师范大学,立志要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一名合格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工作后,才发现教师并没有那么神秘,不是那么神圣,这只是一份职业,一份要求从事者秉着良心,挥洒汗水的普通职业。
    恰逢其时,课改的春风吹来,有幸能够参与其中,更有幸能够拜读张卓玉先生的《构建教育新模式》。全书语句简洁真挚,却常常能够震撼到心灵深处。
    书中不起眼之处有一句话:“人们恐惧做下等人,渴求做上等人,唯独不想做人。”感觉像是一下被抓到了痛处,刻骨铭心。书中谈到之所以形成教师讲多于导的现实与应试需求有密切的关系。但是,“讲在中国的盛行,还有更深层次的文化原因。专制文化、农业文明在骨子里是缺少以人为本的思想的。这种传统最容易形成两个极端,要么是卑微猥琐,顺从听话,要么是高高在上,发号施令。”“做学生时,习惯谦卑地听;做教师时,愿意侃侃地讲。”“台上在讲授,台下在接受。”“我们的文化缺少人与人之间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对话,缺少质疑、探究、叩问精神。这种文化在教育中的苦果之一是:教育的过程,有关心无尊重;教育的结果,有知识无理性。”这些话字字如针,针针见血。过去自己是学生,坐在台下“接受”,现在是老师,站在台上“讲授”。在台上侃侃地讲的时候竟然忘了在台下是谦卑的听时的感受。竟然忘了自以为尽心尽力苦口婆心的讲对于学生而言却是陈辞滥调,激不起多大的浪花。
    新课程改革是对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是对教师角色的改革。教师要学会从讲师转变为导师。改变将教师和学生放在对立面的“讲”,改为将教师和学生放在共同研究学问的“导”。在新教育模式下,我们不需要做学者型教师,我们背不动“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样沉重的包袱,我们也不需要专注于讲授技能的提高。新的时代,新的模式赋予我们的是新的能力要求。意义领悟能力、问题设计能力、规则制定能力和资源利用能力。刚开始读时并不是很理解这些要求,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才慢慢领悟了其中的一点皮毛。
    在最初实行课改时,我们总觉得生物学科知识琐碎繁杂,知识点太多,担心学生遗漏很多关键的细节,所以设计学案时也是秉着滴水不漏的原则,做出的学案少则三四页,多则七八页,信心满满地把自己的“劳动成果”分发到学生手中,结果学生非但不领情,还叫苦连天,总是不能及时完成学习任务,学习的积极性也大打折扣。我们自己也是大受打击,疑惑重重。后来读到了《构建教育新模式》中“新模式需要的新能力”中提到教师应具有设计探究活动、学习项目的能力,简称问题设计能力。新模式下好教师的最高标准是能让学生愿意做。
    经过反复讨论和研究,终于下定决心,打破原先“滴水不漏”原则,依照教学任务,重新整合学案,重新设计问题。把原本我们想讲的内容变为引导性问题,注重激发兴趣,提倡团队合作,将更多的重点放到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上。比如,在学习种群和群落的章节中,原先的问题会问:种群的概念是什么?种群的特征有哪些?等等。现在我们会问的是:如果你的父亲请你帮忙研究自家农田中的玉米,你该从哪些方面着手研究?试着设计出你的研究方案。
    学生最初也并不适应这种角色的转变,从来没接触过,不知道这么去做,但是这样的问题的确很新颖,离生活很近,不是那么死板,于是试着去思考、讨论。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各类学生都愿意参与进来了。
    学案的引导只带动了部分比较积极、有进取心的学生,有些比较内向、依赖性强的学生仍然很难调动,课改收效甚微,考验到了我们制定学习规则的能力。张先生说:“在课堂展示中,既要发挥优秀学生的引领、分享作用,又不能把课堂变成优秀学生的独角戏。好的规则应该具有简单性,易操作性。”我在教学中学会了弱化自己,强化科代表和小组长的作用。利用课代表组织自主课和展示课的学习活动,利用小组长组织组内的学习活动,包括组内分工,督促、检查、整合和反馈组内合作成果,安排小组展示分工等。于是,我不用逐个批改作业就可以知道全班学生的学习情况,不用担心有学生不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简单的规则让全班同学都动起来,除了学到知识更多的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学工作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模式要求教师的角色发生转变,从过去的讲师变成少讲多导的导师,这就要求我们必需改变原有观念,充分信任学生,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张先生对教师提出的四种新能力的要求正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要求我们转换角色,从心出发,尊重学生,唤醒学生的本真,培养学生对感知之美的感悟,热爱和追求。我所能理解的也仅仅是凤毛麟角,更高的智慧还需要结合我们的工作用心去体悟。
一本好书在手,如交到一位终生的良师益友。
(繁峙县砂河中学  左红林)
编辑:冯伟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繁峙教育信息资源网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忻州教育资源网繁峙频道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繁峙县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