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名师 > 【教师专栏】关于改进历史教育的一点思考

【教师专栏】关于改进历史教育的一点思考

2019年12月06日 09:02:25 访问量:651

   

 

关于改进历史教育的一点思考

 


     近年来,教育界谈论教学改革的言论层出不穷,学校要求教师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如探究式教学、合作学习等,与此同时,讲授法遭到前所未有的质疑和批评。很多人批评讲授法是满堂灌、填鸭式,不利于学生发展能力,导致被动的、机械的学习,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等。应该看到,这些批评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但是,讲授法绝不等于填鸭式,任何一种的教学方法都必须与学科特点、教学内容、学生实际相结合,合理运用。

     古今中外,讲授法一直是最直接、最系统、最经济的向学生传递知识的方式,盲目质疑传统,言必称“活动”,行必称“合作”的做法,某种程度上说明教育者自身学养不够,功底不实。我们不能完全放弃传统,相反,我们要充分发扬传统的优势。主要的问题是传统的教育有一些明显的弊端,比如:教与学容易脱离;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等。我们要做的就是改进传统,就是要加强师生互动,给学生更大的自由空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现状没有改变,部分原因是我们没有达成共识,一味否定传统或是固守传统都是不可取的。教育工作者很少进行相互交流,很少接触外界。不知道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不去学习,不去充实自身,再好的方法也是缘木求鱼。

     最近,读了美国教育改革家托尼*瓦格纳的《教育大未来》一书。书中指出,新媒体与科技迅速发展对年轻人的学习方式的影响越来越大,知识经济带来的巨大变革对各行各业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21世纪的工作、学习要求人人具备批判性思考能力,并能和别人进行有效的沟通。时代在变,我们应该以变应变。

      提到历史教育时,很多人会说:“那是一门无用的学科。”也有人说:“历史老师呆板、无趣。”还有人说:“历史就是讲故事。”听到这些说法,我们自然会感到不舒服。如果只是单纯的知识传授,历史课确实可能是枯燥无趣的。然而,历史本身绝对不是没有价值的,也不是枯燥无味的,真正的问题在于我们教育的方式、理念以及我们自身对历史的理解。

     传统的教育固化了“教师是权威”的想法,学生只是简单地记忆老师讲授的内容,为了考试成绩而学习,这样的教育方式和目的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涵化能力,历史教育只是注重了学生的记忆能力和考试能力,而非批判性思考能力。

     老师只是传授一些常识内容是不行的。如果历史学习只是为了提高成绩,考试过后就会被永远抛弃。我们应该教学生如何探究历史问题,而不只是传授历史知识。基础知识固然重要,但我们必须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历史。学生必须是积极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

      实际上,一个教师必须擅长在课堂上扮演不同的角色。首先,教师应该是一个自身教授内容的专家。历史学科的特点在于知识的广博,如果一个教师自身学养不够,单单依据课本内容进行教学,历史课自然成了干巴巴的知识传授课。对于每一个历史问题,教师都要借助文献进行深入研究,掌握它的产生背景及知识内涵,让历史真切可感,具体丰富,避免空洞的讲述和教条式的理解。

     然而,仅仅具备广博的知识是不够的,教师也要是一位批判性思考的促进者。我们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批判性思考的能力,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历史教学的任务。历史教育不在于传授不变的知识或给历史下定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态度和敏锐的洞察力。为什么学生对历史学习缺乏兴趣?很明显的原因是,我们没有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历史。

     我们要让学生养成历史学家式的思维习惯,这就是历史课一个突出的学科素养。我们要用开放式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领悟历史,每个学生可以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历史教师应该把课堂变成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学生们主动思考历史,建立属于自己的历史思维框架。在这个过程中,历史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内容服务者,课堂互动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学生能否像历史学家一样参与到理解和分析历史的过程中来?

     学生能否根据历史文献形成自己的历史判断?

     有人会有上面的疑问,但我认为,完全可以!我们要充分理解和相信学生。今天的学生是在网络世界中成长的,他们更喜欢借助新媒体学习,而不是阅读文本。学生对依赖课本和老师的讲解获取知识的传统方式越来越没有耐心,他们渴望更多的讨论、交流和自主性的探究。如果我们只是强调知识点的记忆和考试技能,而不进行深入思考,学生就会丧失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应试教育是一种极其功利化的教育,缺乏可持续学习的动力。真正的教育要面向生活,面向未来。我们必须向学生表明他们自己的观点至关重要,要勇于探索,勇于怀疑,勇于表达,他们需要建构属于自己的历史认识。有了这样的认识之后,教师就要大胆地放手,教师的地位也会变得更加重要,因为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如何进行批判性阅读和思考,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的水平也相应地得到了提高。

      这样,历史课就不再是单向的知识传授,历史不再是死的过去。实际上,对于任何一个历史问题,不同人都会有不同的看法,这当然不是说历史就是主观的,或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历史的事实是客观的,我们要教会学生如何探究历史事实,不能人云亦云,歪曲历史。正因为历史事实是客观的,所以,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要采用实证的方法。历史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可靠的文献,教给学生如何区分事实与观点,树立学生求真的意识。然而,仅仅如此是不够的,历史的意义与我们如何理解历史有关,历史理解和历史评价有很大的主观性和时代性,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会对历史提出不同的看法,历史教育的生命和活力也正在于此。历史虽然已经过去,但对历史的理解却是常新的。如果只听老师讲课,或只从一个角度认识历史,就会固化学生的思维。我们不能展示一个凝固的历史,而是要展现多变的历史。

      在历史教学中,虽然教师在知识和能力上一般强于学生,但是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不一定是绝对正确的,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意见,与学生共同探讨,教学相长。教师应该避免用绝对化的观点看问题,尽量给学生展现不同的观点,引导学生对史料和历史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促使学生养成批判性思考的习惯和解释历史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历史教育还有一个明显的弊端,那就是过多强调历史的认知功能,对人文情感关注的不够。历史学科是一门人文学科,人文学科就要关注人的信仰、情感、理想、道德、审美、意义等问题。所以,人文精神是历史的灵魂,培育人的人文精神是历史教育不可忽视的功能。

     近代以来,西方科学理性大行其道,人的主体性地位得到高扬。但是,对科学理性的过度崇拜导致人的异化,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空前紧张,人们为了追求现世的成功往往不择手段,社会不公、物欲横流、暴力、情感荒芜、道德失范等现象都与缺少人文关怀有关。实际上,人文精神包含理性和情感两个维度,人文关怀倡导把情感看做人的一个基本的存在方式,情感的价值绝不亚于理性的力量,只强调理性而忽视情感就会把人看成会思考的机器。历史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感,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就失去了情感依托与灵魂,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曾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传递他的文化理念与文化观。他说:“我们有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历史文化,它能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是的,传统历史文化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母体,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诸如“舍我其谁”的担当意识,“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舍生取义”的奉献精神,“和而不同”的开阔胸襟,“与人为善”的处世原则等,这些都构成中国人独特的情感世界和价值理念,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也为打造和谐、美好的人类共同体提供了智慧源泉。所以,当今的历史教育要担当起培育学生文化情感和价值关怀的责任,而不能只停留在认知的层面。

     总而言之,教育改革要在批判继承传统教育的基础上,顺应时代要求,切实改进教育方式,转变教育理念,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这样才能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作者:赵普,繁峙中学历史教师,山西朔州人,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喜欢读书,写评论文章。



欢迎关注繁峙中学






编辑:张治国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繁峙教育信息资源网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忻州教育资源网繁峙频道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繁峙县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