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动态 > 成长印记中的女性权利觉醒与教育变革

成长印记中的女性权利觉醒与教育变革

2025年03月12日 18:56:13 访问量:142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们迎来了第 115 个“三八”国际妇女劳动节。自1909年3月8日美国芝加哥女工为争取平等举行大规模罢工游行起,这个节日便承载着女性对自由与平等的不懈追求。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作为一名女教师,我想和大家聊聊女性权利觉醒与平等的话题。

一、困境

我家丫头最近在时尚路上“一路狂飙”。每天早上,她都雷打不动地把校服衬衣扎进裤子里,还振振有词:“这样腿长。”她平时就爱拿彩纸做口红、糖纸剪眼影,玩得不亦乐乎。我起初还为她创意点赞,可慢慢发现,她满脑子都是“白瘦才美”。我常给她念叨健康美、力量美,可环境影响实在大。有次去公园,一位阿姨说:“小姑娘得瘦才好看。”这话像针,扎得我心里直犯嘀咕。

美应是多元的,怎能被单一标准束缚?咱当家长的,得想法子帮孩子在这复杂环境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审美坐标,别让孩子被带偏。

这不禁让我回想起自己的童年和青春期。大概初中那会儿,我仿佛被爱情小说、电视电影,还有各类青春杂志和文学作品“淹没”。现在回头看,这些作品在性别导向上严重失衡。描写女性,几乎都围绕着谈恋爱展开,而且那些情节被渲染得特别带感,轻易就抓住了年少的心。以至于后来接触到《简·爱》《傲慢与偏见》《一生》这类以女性为主角的名著时,我眼中看到的依旧只有恋爱,只是恋爱的形态和对象有所不同罢了。那个时期,以女性为主的影视作品也无一例外聚焦恋爱与婚姻,似乎女性的一生永远都在追逐爱,在得到或得不到爱之间徘徊。而建功立业、发明创造、冒险悬疑、热血励志等精彩领域,仿佛与女性毫无关联。

对于青春期的我来说,这些恋爱中的女性形象不知不觉成了成长的“楷模”。在我印象里,女人长大后最重要的事就是谈恋爱,最快乐的事就是被爱与爱人。于是,我也开始陷入恋爱,满心渴望被喜欢、被关注。其实,人到了发育期,渴望吸引他人目光是再正常不过、再健康不过的心理,又有谁在发育阶段能一门心思只想着努力学习呢?幸运的是,恋爱并未影响我的学业,但随之而来的却是新的痛苦。我渐渐意识到,身为女性,似乎要面对更多无形的枷锁。同样是爱谈恋爱,男生往往会被夸赞厉害,被称为“情圣”;而女生却要遭受诸如“荡妇羞辱”之类的恶意。

我能有今天的这些思考,其实也得力于我最近的生活。这身体,简直就像那破了洞的气球,各种亚健康状况全冒出来了。天天累得,干啥都打不起精神,以前喜欢的那些事,现在瞅着都没兴致。

再说说家里,这婚姻生活啊,就像暴风雨中的小船,矛盾那是越来越多、越来越大,感觉随时都能翻了。和大家描述一下我的生活吧:在家务方面,我尽力做妻子、母亲的分内之事,承担大部分家务与琐事,买东西好的紧着别人,到自己这里却抠抠搜搜;家庭开销也是平摊,毕竟咱是所谓的职业女性嘛;但是在家庭决策时,又习惯性等待伴侣意见,一边想让对方听自己的,一方面又觉得自己的判断无足轻重;甚至是他忙碌无法陪伴时,内心就会极其的不安……我统统把这个归结于:他不爱我。朋友都说我恋爱脑,网络上都叫我回避型依赖人格……我开始了无止尽的内耗,同时也学习了一些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

二、觉醒

我似乎总是在迎合他人的目光,遵循既定的模式,而忽略了内心真正的渴望。我早就不知道自己真正的喜欢什么、追求究竟是什么、什么能让我快乐。但更为无奈的是,当出现诸多问题后,身边所有人都告诉我要找回自我,为自己而活。“我自己到底是啥样啊?我连自己啥样都不知道,还咋为自己活呀?”

就这样好些天我都被困在这死胡同里,怎么挣扎都出不来。结果呢,昨天晚上我做了个梦,具体梦了啥,这会儿是真想不起来了。就记得快醒的时候,梦里好多女性朋友,一个劲儿地赞美我、欣赏我。当时在梦里,我那心里头,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那种共鸣,就好像一道光照进心里头。早上我都是笑着醒过来的,连头疼的老毛病都没了。

今天早上,我一下子就想通了。之前真是钻牛角尖太久啦!我终于明白,人生它压根就不是一场非得自我牺牲、才能证明自己价值的考试。为什么我总是渴望别人关注我、爱我呢?明明我这么好,我自己才是最会爱人的人啊!

家人们,恋爱脑此刻触底反弹了!如果恋爱脑是我的命定属性,那我决定先爱上自己。每天清晨,看着镜子里的美女,说:“宝,换季啦,V我500块买衣服不过分吧?”中午的时候,我要和自己爱下去,别再纠结能不能收到三八节礼物啦,爱自己的我会给自己想要的一切买单!睡觉前,左手与右手十指紧扣,和自己谈一场永不分手的恋爱。只要我们不再一门心思从他人眼中找寻自身价值,整个世界都会成为照亮我们的镜子。

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无论是童年接触的文学作品,还是社会对男女性行为的双重标准,都在潜移默化地限制着我们女性的发展与自我认知。我们从小就被灌输着各种性别刻板印象,我们自身被塑造、被规训。就像我的女儿被世俗美规训,我被女性附属的属性规训,比如不经意间对女性学生在学业、职业选择上的保守引导,又或者在性别平等教育上的力度不足,觉得女生天生学不了物理、空间想象力天然比男生弱,即便男生调皮捣蛋仍觉得他们潜力无限。以上种种无疑是一种性别偏见,是我们被规训的体现。

三、女教师的星星之火

张爱玲曾说,他们那代人先见海的图片,后见海;先读爱情小说,后知爱,对生活的体验往往滞后。其实每代人皆如此,先模仿,再生活。

作为女性,作为女儿的妈妈,作为女教师,我们更应率先觉醒。我们是父权文明的“矛盾载体”,既是被世俗规训的对象,又不自觉承担着规训再生产的功能。

我们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对自己进行反洗脑。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学习,克服自身厌女的部分,深刻反省甚至否定过去的自己。这并非易事,它需要我们有足够的勇气和决心,去直面自己内心深处那些被传统观念塑造的偏见。

然而,一旦我们具备了性别意识,并且有意识地审视自己身上被塑造出来的部分,一切都会迎来全新的体验。我们会发现,世界不再被单一的性别观念所局限,而是变得更加丰富、立体。我们开始真正理解,每个学生,无论男女,都拥有无限的潜力和可能,他们的价值不应由性别来定义,而是取决于自身的努力与追求。

在某中学的性别平等课堂上,一场充满创意与力量的“改写童话运动”正在悄然发生。当灰姑娘勇敢地说出“水晶鞋太硌脚”,当美人鱼毅然把匕首投向控制囚禁海洋生物的海洋馆,这些孩子们稚嫩却又无比锋利的创作,正逐渐构建起新世界的语法规则。

这表明,教育的伟大,并非在于瞬间摧毁横在性别之间的高墙,而在于像播撒种子一样,种下千万颗明白自身使命的种子。当我们引导学生以怀疑主义的目光去审视这个世界时,那些曾经被视为天经地义的性别结构,就会在他们充满思考的凝视中,开始出现松动,继而慢慢剥落。

同样,在东京某女子高中的性别平等课程中,教师带领学生借助 3D 打印技术,让被焚毁的古代女医典籍《妇人大全良方》的残卷在激光中重获新生。少女们第一次触摸到了那段被历史抹除的女性知识传统。

这一教学实践深刻地启示我们:教育者肩负的最高使命,绝非仅仅传授既定的答案,而是要点燃学生认知的野火。让每一代人都有勇气烧毁部分文明的枷锁,并在灰烬中培育出全新的认知物种。教育的终极反抗意义,就在于教会学生敏锐地识别所有看似自然的选项背后,那根若隐若现的提线。这根提线,可能是传统性别观念的束缚,可能是资本运作下的消费陷阱,也可能是社会结构中不合理的制度安排

当学生学会用数学思维解构彩礼、用化学视角审视美妆、用文学武器重写传统时,那些被规训的神经网络将开始自我重构。

最后,借用波伏娃名言:“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塑造的。”但我想说“我们可以重新塑造。”

老师们,我们或许改变不了整个时代,但至少可以在某个下午,让某个女孩放下对体重的焦虑,让某个男孩不再耻于流泪。当他们在未来某个时刻突然顿悟:“原来老师当年那句话是这个意思”——那就是教育者最隐秘的荣光。  

谢谢大家!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赵雅琦,繁峙中学化学教师,从教10年,热爱化学,热爱教育。喜欢从理科角度观察生活,思考生活,表达生活。


审核丨张俊珍

编辑:左庆玲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繁峙教育信息资源网 特此声明。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忻州教育资源网繁峙频道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繁峙县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