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法指导 > 文章综合训练之后期

文章综合训练之后期

2016年04月19日 00:00:00 访问量:1681
文章综合训练之后期
刘真福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写作成文、修改润色、集体评议。文章综合训练至此行将结束,也可以说进入高潮阶段。前期的各项努力都为此一搏,成败见出分晓。犹如科学家从几十吨的矿渣中提炼出几克铀,长期的辛苦终于凝聚成一项精粹的成果。

 

文章综合训练之后期的工作任务的特点,一是以完整精致的语言篇章的形式表现综合训练的业绩,此前的查阅、研究以及草拟提纲的工作,都是零碎的、辅助性、铺垫性的,此时的工作才真正宣告结束;二是文章能力从构思、预设转向写作、修改和评议,能力的性质、目标变了,一部分能力为之潜沉,一部分能力随之突出;三是思维能力转化,思维由分散转向凝聚,并进一步提高、深化,这一阶段结束时,会发现思维能力有一个质的飞跃。

 

这一阶段的工作任务要求我们具有文章的“感觉”,即深刻细致而有条理的思维、合理地布局谋篇的能力和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这些“感觉”、能力、习惯、技巧等,基本上都有赖于长期勤学苦练的基础,但如果有了前面文章综合训练的非常厚实的铺垫,它们完全可以充分自由地发挥出来。写作经验丰富的老手或许不需要有太多的训练铺垫,就可以写成成熟甚至完美的研究性文章,而写作经验不甚丰富的新手如果前期准备得好,也可以弥补经验不足的毛病,写出和老手不相上下的研究性文章。

 

一、精研细磨写作成文

 

写作,可以说是世间最劳神又最神圣的工作。写作需要调动作者全部的才智、热情和毅力,才能写好;写作表现着作者的人格、气质、才情、学养和语言功底,是作者综合素质的反映。我们这里倡导的研究性写作,更是如此。为了完成这样的研究性写作,提醒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写作是万事俱备之后的事。

 

这里强调的是时间“滞后性”,即在准备工作做充分之后才开始动笔,不可操之过急。初学者常犯的错误是性急,在条件尚不具备时匆忙动笔,结果写成之后自己的都不满意,又怎敢公开示人?他们总是稍有一小点“灵感”就以为文章可以写成了,可是真要动笔了,会发现脑子里空空的,很多问题没有落实。正如刘勰所说:“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意思是说,刚动笔时,气势很盛;等到写成了,比心想的差了一半。为什么呢?凭空想象容易出奇制胜,真要用语言兑现了就难以显出巧妙了。

 

例如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鲁迅作品选读》的附录“参考选题”有一题“谈谈鲁迅的生命意识”,假设有一同学觉得这一选题很深刻,突生灵感,想选此题写作,稍翻查资料便开始动笔,最后肯定写得稚拙,难能满意。其实这一选题需要下很大的功夫才能写好的,一要作一些深入的思考,如鲁迅自己的生命体验,鲁迅对中国民众生命的关怀,鲁迅对“生”与“死”的思辨,鲁迅对生命合理性存在的思考;二是查阅、整理一些资料,有些须摘录,有些须提要钩玄,如阅读《坟》《热风》《野草》文集,阅读《呐喊》《彷徨》等小说集,阅读研究鲁迅的专家林非、钱理群、王富仁、汪晖等人的研究论文;三是将上述几个方面整合起来,融会贯通,提取一些简单的要点,再想出自己的一个新的观点,根据这个观点寻找几个支撑的分论点,论文写作就可以开始了。当然,说来容易做来难,其中暗藏着很多艰苦的劳动,需要耐心细致,点点滴滴地去完成。

 

2.写作要严格按计划行事。

 

从严格的意义上说,任何写作都是有计划、有预想的,研究性的文章更是如此。写研究性的文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即在先期的确定选题方向、范围和训练纲要,以及中期的查阅资料、提炼观点、整理写作提纲等的基础上,加以整合和深化,再动笔写成一篇高质量的文章。写作作为文章训练阶段的最后工程,可视为前期和中期工程的自然延伸,此前基础越是牢固,文章越见厚实、厚重。写文章有章(计划、提纲)可循和无章可循,效果是大不一样的。有章可循标志着写作的规范、成熟,无章可循意味着写作的“未入门”。

 

仍以上述的“谈谈鲁迅的生命意识”写作选题为例。先期工作大概有:冥思苦想选定“鲁迅思想研究”的大致范围,就是计划的开始;与同学讨论选题研究的方法、要领,并按选题纲要查找鲁迅作品资料和诸多的研究资料,也是计划的实施过程;最后根据“谈谈鲁迅的生命意识”草拟文章提纲,并根据提纲动笔写作,是计划的阶段性完成。写作是最后一个环节,它不能离开前面的若干个环节单独存在。

 

初学写作的人可能不习惯或不愿意按照写作计划行事,兴之所至、笔之所至,尽管前面做了很多资料性的工作,以及深入细致的思考,都在进入写作的关口摒弃了,等于前面的工作白做了,或者说尽了百分之百的努力,最后在写作中发挥的力量仅有百分之五十、三十。这不是成功的文章综合训练。

 

3.写作可能改变原计划。

 

上面说“写作要严格按计划行事”,这里又说“写作可能改变原计划”,表面看是对立的,其实对立又统一。“按计划行事”是说写作要有计划性,以免随意性;“改变原计划”是说在计划性的前提下机智灵活、随机应变,所谓“改变”是完善计划,使文章写作变得更加符合心意。

 

任何写作计划都不可能是完善的,总有这样那样的缺失、疏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做或大或小的修改。这是因为“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构思起来相对容易,动笔写起来就难了,要写得巧,只有靠临场发挥的功夫了。

 

可能改变原写作计划的情况多种多样,但大致是:有时是随机应变,需要锦上添花,新添“巧”的内容,如《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谈鲁迅杂文的艺术品格,在力陈鲁迅杂文语言诸多机趣、巧妙之后说:“所有这一切,又非事先的精心设计,而是笔到之处,自然流出;待写到兴会淋漓时,就更是无拘无忌地将诸多不相谐的语言顺手拈来,为‘我’所用。”①有时是修正原有的内容,如在写作过程发现某些不合适,不得不对文章的总论点分论点、篇章构思、行文风格进行反思,订出新的写作计划。不过有一点,不能对原写作计划作全局性的颠覆,颠覆意味着推倒重来,非常费事,说明前期的计划考虑不周到,或者说缺乏写作的经验。

 

4.写作应当一鼓作气地完成。

 

文章写作需要趁热打铁、一鼓作气,不间断地从头到尾顺畅地写下来。文章自有“文气”,正如人有“人气”一样,人体的各个部分都服从整体,人的外在形体与内在精神协和一致,“人气”具有统一性、完整性、和谐性,“文气”亦然,以和谐统一、浑融一体为妙。当写作行进到中途而搁置下来,“文气”必然断了,当初的心气、心境、热情和思路已经淡漠、忘却了,重新拿起笔时面临的是一个陌生的新写作情境。

 

为了更好地做到一鼓作气地写成,不能追求局部的“完美”。写作前可以思虑再三,一旦动笔了,就得靠了心潮的推动“勇往直前”,决不迟疑、决不旁骛,更不中断。追求局部的“完美”是完美主义的不适时的表现,这种完美主义即精雕细琢、精心修饰,局部“完美”了,整体疏漏了。古人说“彼榛楛之勿剪,亦蒙荣于集翠”②,意即文中的“残枝败叶”不必剪除,也同样披戴密集的翠绿。不必剪除意欲何事?一心一意直写下去!

 

二、精心修改润色完善

 

文章修改之重要,从一定意义上说不亚于文章写作,或者说文章修改是文章写作的一部分、一阶段。如果文章写而未改,就像玉器雕琢而未修饰,只是个半成品。玉器必须打磨后光净鲜亮才能出示,文章必须修改润饰后基本上无大病才能发表。许多人把写作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草稿阶段,一是修改阶段,这两个阶段是前后有序、密不可分的。事实上所有文章大家都有反复修改文章的良好习惯,换句话说,正因为他们善于修改自己的文章,才能成为文章大家的;而很多习作者写完后懒得再理会自己的文章,或者敷衍地修改一下就交作业了,等待老师评分、修改,严格地说是对自己文章不负责任。

 

文章写成后必须修改,而且反复修改,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人对事物、事理的认识有一个不断调整适应、不断深化提高的过程,由构思到写作相对地成为一次认识过程,从写作到修改又成为另一次认识过程。后一个过程以前一个过程为基础,在对事物、事理的各个细节、环节充分熟悉之后,再统观全局,会发现原来的认识有着种种瑕疵,这正是促成修改的契机。正如论者所说:“修改文章的过程就是作者自己的认识深化并不断使其得到更好的表达的过程。”①再有,从文章写作到文章修改有一个角色转换的过程,前者是文章写作者,后者是文章修改者,由于角色、身份、眼光、态度、角度不一样,看到的文本、发现的问题也不一样,一些问题在写作时是盲点,在修改时变得清晰。由写作者和修改者双重身份来完善同一篇文章,自然会提高文章的质量和品位。

 

三国时的曹植的话说:“世人著述,不能无病。”(《与杨祖德书》)那么当代文章之病都有哪些种类?有人作了全面划分和深刻的分析:

 

1.抽象笼统,叙事不具体,说理不清晰。

 

2.根据不足,就下断语,我要这样说就这样说,信不信由你。

 

3.强调一点,不加限制;反驳别人,易走极端;没有分寸,不够周密。

 

4.大家知道的事情说得很多,以为只有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

 

5.别人不知道的事情说得很少,以为自己知道别人也应该知道。

 

6.许多事情或问题,随便放在一起,没有中心,没有层次,逐段读时也还可以,读完以后一片模糊。

 

7.写到下句不管上句,写到后面不管前面。

 

8.信手写来,离题万里,偏又爱惜,舍不得割弃。

 

9.抄书太多,使人昏昏欲睡。

 

10.生造词头,乱用术语,疙里疙瘩,词不达意。

 

11.没有吸取说话里面的单纯易懂、生动亲切等好处,只剩下说话里面的嗦重复、支离破碎等缺点。

 

12.没有学到外国语法的精密,却模仿翻译文字造长句子,想把天下的事情一口气说完,一直是逗点到底。

 

也有人简要地概述文章通病共十大类:其一曰文不对题,答非所问;其二曰喧宾夺主,详略失当;其三曰剪裁不当,不忍割爱;其四曰顾此失彼,前后矛盾;其五曰空洞无物,废话连篇;其六曰立言有偏,论述不周;其七曰违背事理,描写失当;其八曰重复啰嗦,拖泥带水;其九曰堆砌辞藻,生造词语;其十错字连篇,标点混乱。

 

当然文章之病还有其他分类法,不一一陈述。紧接着而来的问题是,如何针对文章通病进行妥善的修改?

 

由于时代的不同和写作的人群的不同,文章修改的标准和要求也各不相同。刘勰说:“权衡损益,斟酌浓淡。芟繁剪秽,弛于负担。”①他侧重于文章删繁就简的修改。鲁迅说:“我做完之后,总要看两遍,自己觉得拗口的,就增删几个字,一定要它读得顺口;没有相宜的白话,宁可引古语,希望总有人会懂,只有自己懂得或连自己也不懂的生造出来的字句,是不大用的。”②他侧重于语言表达的精确、精练,虽然说的是小说创作,其实与其他文章的道理也是相通的。另外,他们只是针对文章家的文章修改发言论,至于文章意旨的正确鲜明突出、材料的匹配得当、结构的完整匀称、语言文字标点符号的规范正确等,这些初学者容易犯的文章之病则未予评论。这里针对初学者提出文章修改的几点建议。

 

一是修正、完善文章的思想观点、情感态度。

 

文章是思想的结晶、情感的产物,思想感情是文章的灵魂,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在文章中没有哪一项构成要素比思想感情更为重要的,思想感情稍出偏差,文章几乎陷于整体败落的境地。那么,必须遵循意在笔先的规则写作,想好了再写,没想好暂不动笔。但是,如果一时没想好就写成了文章,那就得作较为大的改动。对这种偏差的修正通常有几种情况:一是观点不正确,感情不健康,多数人看了都接受不了,这就需要动大手术,甚至重写(这不是“文章修改”应该讨论的事);二是观点偏激,感情狭隘,显出极端化倾向,这就需要收敛一些,改掉一些偏激的语言;三是观点、倾向前后不一致,或自相矛盾,或无顾盼关联,这就需要改动局部的语言,使之协调统一起来;四是文意含混,观点不明,态度暧昧,或不得已而为之,或不善作文而陷于失败,这就需要先想清楚,确定明晰的观点倾向,再据以改动语句,使语句能较好地传达观点倾向;四是反复斟酌标题,标题文字不多,但这些文字比文中任何地方的文字都重要,说字字千金也不为过,标题的表意效果多种多样,有的要明确响亮,有的要含蓄蕴藉,有的要精确周全,有的要概括性强,通常易犯的毛病,或是文不对题,或是题目太大,或是概括不周全,或是不够艺术、缺少余味。

 

二是增删、调整文章的材料。

 

文章材料是文章的“血肉”,使文章得以丰满、充实、生动。在文章材料上出问题,可能是不真实,仅是道听途说,或是引用的第二资料,未加分辨即信而用之,就有必要核实、查对,颇可怀疑的坚决删除,可能是不新鲜,广大读者一看就熟悉,熟悉了就生厌感,文章自然缺乏可读性,就有必要调换新的材料;可能是不必要、不简要,如果文章是以描述材料为主,意义全在事件、情景、人物当中,那无可厚非,但通常文章以意旨为主、材料为辅,材料过繁冲淡了文章主旨的表达,是本末倒置的做法,就有必要删繁就简、提炼精选。在修改文章要牢记一条,文章首先是思想感情的载体,思想感情好比“灵魂”;材料则是“血肉”,是依附于文章“灵魂”的,它的存留与废去全依对文章思想感情的有用性而定。

 

三是调整文章的结构、层次。

 

文章结构、层次是文章的“骨骼”,文章的“灵魂”“血肉”赖以驻存和显现,“骨骼”立则文章立,“骨骼”垮则文章垮。结构、层次之弊端,有时表现为残缺、不完整,文章通常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结构、层次为之赋形态、显构架,但不善此道的初学者往往脑子想好了而表达不好;有时表现为旁逸斜出、轻重不稳,不符合读者阅读的思路、习惯,该大段阐述的小而言之,该小段过渡的大而言之,有的段落无比地巨大,表意极其充分,有的段落又非常地短,蜻蜓点水而过,行文给人深一脚、浅一脚的感觉,还是要讲究点结构的匀称、层次的分明;有时表现为段落之间跳跃过大,思路衔接不上,缺乏必要的过渡、照应,让人感觉行文生硬,因此要学一些文章组接、呼应、承转的手法。

 

四是修改语言文字和标点符号。

 

对于初学写作者来说,语言文字和标点符号的毛病是改不完的。先贤们擅长文章之道,出手基本上成篇,需要修改的仅是个别文字而已,但他们也还是谨小慎微地屡改不厌。经验告诉我们,动笔写作时一心想着恰当地表意,会疏于语言文字的工稳、精确、规范,这些只能在修改时细细琢磨。有时修改一次未必能改尽所有的语言文字的毛病,每次修改都会发现新的不正确、不生动的地方,所以修改是没有止境的。对于初学写作的人来说,学习语言固然有多种途径,修改自己的文章也是一种途径,可以使自己的行文语言逐步变得规范、生动起来。标点符号的使用也是同样的道理,在文章写作中掌握,在文章修改中完善,初学写作可能照顾不周到,错漏甚多,但习焉久之自能熟练、顺手。

 

三、交流评议提升品质

 

在以往,文章评议不纳入文章学的视野;本书以此作为文章综合训练的最后一环节,是基于文章教育学的新理念,把文章综合训练变为一项富有时代新意的语文实践活动。

 

体现在文章综合训练的新理念,一是强调主体性,即初学写作的人以主体的身份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在以前的文章训练中,写作者是以被动的身份参与进来,一切听从调动,服从于老师、专家或书本的权威性的结论;现在给他们一个自由的天地,自主地决定自己的训练目标、训练过程,努力追求结果的最完满、过程的最优化。二是强调评价,即初学写作的人不仅以主体的身份进行写作实践活动,而且以主体的身份参与评价。以前的作文评价由老师操作,写作者只是被动的接受评议的结果,现在要求写作者以与老师平等的地位和身份参与评价,既评价自己,又评价他人,既评价文章本身,又评价整个文章综合训练过程。三是强调合作,即初学写作的人群共同切磋琢磨。以前的作文既没有写作者的自评,更没有写作者的互评,写作者缺乏更主动、更丰富的体验,现在倡导在交流评议中共同提高认识、增长才艺、增进感情,写作者不仅与他人取长补短,而且变得善于倾听意见,善于与人合作。

 

新理念下的文章交流评议有多种形式:老师评议、写作者自评自改、写作者互评互改、集体展示评议。文章交流评议的步骤难寻定规,可以是先自评、再互评、后师评,也可以改变次序,或另创形式。文章交流评议的方面,可涉及文章综合训练的各个环节,如选题、资料查寻、资料采用、思想观点高低、章法成败、语言文字优劣等,还有参与训练的热情态度、机智灵敏、耐心恒心、与人合作以及训练进步迟速等,都在交流评议之列。

 

文章交流评议有哪些要领?这里概而言之列述几点。

 

(一)过程与结果相结合。

 

以前的文章评价只看重作文的最终结果、最终成绩,忽略对文章形成过程的关注,以及对写作者实践过程的关注,尽管也能对写作者起着鼓励、激发或警醒的作用,但作用力远不如对过程与结果的一并关注更大。新理念下的文章评价或评议关注写作者的实践过程之始终,从选题到提纲,从写作到修改等,帮助写作者优化选题和提纲,优化材料和论据,优化思路和结构,优化语言和文面。写作者最终以一篇报告或论文证明自己的学业成绩,同时又在实践过程体验到进步,主体意识充分觉醒,素养进一步完善提高。关注结果不等于关注过程,但关注过程必定关注结果,而且关注过程就是优化结果。教师作为文章训练的引领者,要亲切地关注写作者文章训练的每一步,并提醒写作者自觉地关注和优化自己的训练步骤。

 

(二)评议与修改相结合。

 

通常认为文章修改就是文章训练的终点,现在看来应该说文章修改之后还有文章评议,评议与修改缠绕在一起难解难分,根据评议来修改,修改之后交由评议。文章修改意义之重要已经在前面说过了,而文章评议意义之重要为亚于文章修改,可以说修改和评议犹如文章完成之后再提升一步的两个辅翼,辅翼完善,何愁提升?写作者如果愁苦于文章修改不知从何下笔,则可求助于文章评议,评议不只是评定等级,而且指出瑕疵,提出修改意见,使修改落到实处;文章修改既要参考他人意见,又要自己拿主意,有些意见可以采纳,有些意见不必采纳,全凭自己独立判断、独到见解,因为自己的文章自己最熟悉。

 

(三)老师评议与写作者评议相结合。

 

至于老师的评议和学生的评议,应以哪一方为主?这是有争议的问题。有的论者说“首先,教学评价的主体应以教师为主”,“其次,学生也应是教学评价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言下之意,老师是评价主体,学生是评价的陪衬?这种说法有点绝对化了。可能在语文阅读课和写作课上,或是在考试测验时,老师的评价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可是在其他的语文学习中,比如在操作性、活动性、过程性很强的文章综合训练中,学生自评自议似乎更为重要,因为他们是实践的主体,日积月累成一文,甘苦唯有寸心知。再有,可能在文章综合训练开始时学生不适应自主评价,老师有必要作评价示范,但年深日久,潜移默化,学生习惯并尝试了文章评价,老师就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评价,无须再仰仗老师的权威,依傍老师“唯一正确”的答案。老师的教是为了最后达到不需要教,学生学是为了最后达到没有老师跟随也能自学。学生未来的文章写作的道路还很漫长,他们必须在离开老师、走出校园前学会文章的评价,才算文章写作的合格者。因此,死守文章评价“权威”的架式不放松的老师应该转变观念,适应和创造新的文章评价的情境;习惯于文章评议权交由老师的学生也应该告别因循懒惰的思想意识,大胆地做文章评价的主人。

 

(四)自评与他评相结合。

 

自评与他评发生于写作者个体之中和写作者群体之间,属于当代语文教育新理念的产物。可能每一位写作者都习惯于他评,即自己的文章由老师评议,自己以客体的身份忐忑不安地等候权威性的最终裁决;现在的文章综合训练要求写作者要学会自写自改自评,自写是“进入”写作的情境,自改自评是“走出”写作的情境,后者就像是模拟老师,或者自己当自己的“老师”,在角色转换中获得新鲜的体验。这还不够,还要当别人的“老师”,评议别人文章的成败得失,给别人一些修改的建议。初学写作的人有自评和他评双重评议的“利器”,文章必然为之改观,跃上一个新台阶。不过,有人说自评难,有人说他评难,有人说自评他都难,其实都难又都不难,说难只在起步时,还不习惯,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说不难指只要去做,一定能成的,关键在于迈开第一步,进入评议的情境,会发现评议的资源左右得之,话题诸多,而且日久会很熟练的。

 

(五)民主评议与集中评议相结合。

 

民主评议指“群言堂”,聚讼纷纭;集中评议指最后归于统一的意见、结论。二者先后有序,相辅相成。以前总是习惯于集中评议,以老师一人之言为准的,他人旁言私议不足信;现在强调文章综合训练的民主评议,在理念上是一种进步,在实践操作中对写作者是一种良好的训练。民主评议可以放言无忌,或许那些富有个性的言论给人印象深刻,但可能各执一词,彼此矛盾,最后未必对文章修改切实有效;最后还得进入集中评议的阶段,这时的结论是慎重的、切中肯綮的,而非偏颇的或过于个性化的,对文章修改非常有益。在这里,集中评议应当以民主评议为基础,集中评议是民主评议的必然结果。

编辑:网校客服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繁峙教育信息资源网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忻州教育资源网繁峙频道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繁峙县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