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研活动 > 统筹考虑课程供给与课程修习管理

统筹考虑课程供给与课程修习管理

2017年06月15日 00:00:00 访问量:1872

    在过去的学校中,课程供给与学生课程修习是两个吻合的集合。学校开设哪些课程,所有学生就修习哪些课程。但在深化课程改革、推动课程多样化的今天,学校开设的课程是一个“大集合”,学生选择修习的课程是一个“小集合”,而且这个“小集合”又是学校课程供给“大集合”的“子集”。于是,学校教学管理出现了两个新概念——课程供给与课程修习管理。学校课程建设必须兼顾这两个方面。

    如何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下,保证学校的课程供给?同时又与学生的课程选择修习相对接?这既是对学校课程规划与建设的考验,又是课程修习管理的新课题。比如,北京市十一学校的全面“选课走班”、北京大学附属中学的跨年级“书院制”、山东省实验中学的“学长制”、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以套餐式课程与走班教学为特色的“选择教育”、上海市育才中学的“个性化学程学习”等,都对原来的教学组织与管理作出了“学生立场”的突破。

    课程修习管理的突破点主要在三方面,一是课程密度与学习时间管理,二是适应差异学生的“选课走班”,三是对差异学习进行的客观评价。学校课程建设除了要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做好计划外,还应对课程实施和评价做好规划。

    课程的丰富性,是对学校的要求。对于学生来说,未必是课程越丰富就越好。课程密度与学习时间管理必须遵循科学的学习规律。没有一定密度的学习往往是低效的,所以要从以往习惯的“学期管理”变成“学程管理”(一般半学期为一学程),减少并开科目,保证一定的课程密度。譬如,目前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每周各自1-2课时,形式上“分得一碗羹”,但往往会被文化课所“蚕食”。合理的模式应该是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相整合,学校每周集中半天,设置阶段性课程重点,或研究性学习,或劳动技术教育,或地方课程的社会文化调查,分段集中落实有关主题,让学生经历更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教师要从“学生立场”考虑课程修习的管理,拓展性课程应该是“捏起拳头”,整合实施,而不是站在学科的立场,片面强调连续修习的重要性。

    学校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形成课程供给与课程修习的双向选择机制,以适应不同基础和兴趣学生的成才需要。学校在课程供给时将课程分成若干领域,规定学生毕业时要达到所修习各领域的最低学分,就能保证基础学习与选择学习的平衡与兼顾。我们要知道,以“选课走班”为主要特征的教学管理运作将是未来学校的常态。选修课程之“选择”容易理解和实现,而必修课程之“选择”应该如何实现?我认为,必修课程建设的重点应在尊重学情的分层设标,尝试让学生选择不同的起点与进度。这体现了教育普及之后,学校在课程供给方面的责任。

    差异的学生,面对统一的课程,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一大弊病。然而,学校提供多样的课程后,让学生经历个性化课程修习后,如何客观描述与评价学生的学习进展,又是课程修习管理的重要课题。

编辑:网校客服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繁峙教育信息资源网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忻州教育资源网繁峙频道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繁峙县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